抑郁癥是否常常伴隨厭學行為?為什么不行(抑郁癥是否常常伴隨厭學行為?為什么沒有了)
抑郁癥是否常常伴隨厭學行為?為什么?
有資料顯示,抑郁癥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二大疾病,現在全國有幾千萬確診的抑郁癥患者,實際還有一些沒去過醫院,或者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抑郁的群體,青少年發病率越來越高,其中重點中學,名牌大學的學生患有抑郁癥的很多。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我們探討一下學生的厭學和抑郁癥之間的關系。一個學生能考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說明是非常優秀的,最起碼成績是名列前茅的,有一些學生成績優秀,但性格卻比較敏感,不夠自信的,進入到學霸眾多的學校后,感覺自己不行,不如別人,加上課程難度大了很多,有時感覺聽不懂,就更加自卑,出現比較高的焦慮情緒,人在焦慮的時候學習狀態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就更焦慮,自卑加重,出現學習障礙,厭學情緒,但這種厭學并不是真的不想學,而是想學學不進,是一種潛意識的條件性厭學情緒,嚴重的是一點都學不進,覺得自己的將來完了,沒有希望了,這種焦慮時間長了,就會導致抑郁,或形成抑郁癥。學生的抑郁癥,大部分都是這樣形成的。
很多學生患上抑郁癥,往往是到醫院治療,而醫院的基本方法是開藥,學生吃了這些抗焦慮、抗抑郁的藥,癥狀會減輕些,但學習狀態會更差,剛容易犯困,沒法正常學習,導致學習狀態更差,形成惡性循環。
對于因為學習障礙形成的抑郁癥,首先是調整學習狀態,消除潛意識的條件性厭學情緒,改變一些如我不行,我不是學數學的料,物理太難,英語單詞太多,等等不合理認知,讓學生明白,學不進,成績下降,并不是智力問題,也不是不想學習的問題,而是不合理認知,焦慮情緒導致的,只要學會調控情緒,在平靜的狀態下學習,就能提升成績,這些學生,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他們過去都比較優秀,基礎比較好,性格中有很多好的品質,調整的時候,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調整到原來高效學習的狀態,在不斷的正性強化,培養自信心,人越優秀越自信,越優秀內心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