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郁癥是不是沒有救了(抑郁癥的孩子后來怎么樣了)
我接過一些抑郁癥的困難戶,難度特別高。他們在其他地方做過咨詢,時間或長或短,但如果治療了較長時間再轉過來,他們通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心理咨詢幾乎失去了信心。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讓我有時也有點無從下手。重復的方法或者技術,他們沒有興趣,覺得以前都用過;他們的回應也缺乏積極性,因為翻來覆去就那些,感覺沒意思,說膩了。
總之,就是透露一個信息——你幫不了我。
后來,我慢慢總結出一種共同的現象——抑郁癥都是天賦被蒙塵。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天賦,循著天賦去追尋屬于自己的道路,他們得抑郁癥的機率會低很多,或者說,哪怕他們有抑郁,也容易好起來,不容易走極端。
痛苦是生而為人就有的,但有些人像跌倒在痛苦的土坑里,休整好了可以攜帶著痛苦往前走,有些人卻跌倒在痛苦的泥沼中,怎么也爬不出來。
這時候,他們的天賦就是希望的光。
現成的應試體制下,孩子的天賦很難有展現的空間。
如果你的孩子運氣很好,適應當下的教育模式,那自然會走得順利一些。
如果你的孩子不適應就容易陷入困境。因為整體環境都不支持他,沒有其他路可以選,他所熱愛的喜歡的,可能被壓制,被奚落,“你玩這些有什么用,能當分數用嗎”“成天不務正業,就是不知道好好學習”等等,這讓孩子十分痛苦。
有一個學生,她最快樂的事情是做手工,買材料自己制作道具(裝備),自己用或與朋友分享,這讓她很快樂,但是父母不支持,要求她好好學習,不要分心。
她有重度的抑郁癥和自傷行為,她告訴我,在最難過的時候,就是手工給予她安慰,陪伴她活下去。
上了大學后,學習任務很重,但是她還會時不時做手工,這成為她自我慰藉的方式。
如果她以后選擇一份需要動手操作的工作,一定會是最好的選擇。
天賦深埋在土里導致抑郁的情況并非只發生在青少年身上。不少成年人抑郁也是這個原因。
問下你自己:你熱愛你現在的工作嗎?你所做的事情與你的個人特質吻合嗎?你的夢想是實現了,在追求中,還是早就不敢想了?
你快樂嗎?
你感覺到幸福嗎?
你覺得人生有意義嗎?
你的價值是不是全在孩子身上?
如果是這樣,你能多點理解你的孩子嗎?
我接待的抑郁癥個案,有兒童、青少年,還有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他們各有原因,但都有共同點,他們沒有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樣看來,抑郁就沒那么可怕了對嗎?最起碼,你能多一個角度去理解,人為什么抑郁,為什么抑郁那么長時間還好不了,為什么好了又反復復發……
關于青少年的天賦,有這樣的特點。
1、展現時間有早晚。
有些孩子從小就展現出明顯的特質,也早早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學科,他們只需要朝前走就可以;有些孩子的特質不明顯,興趣愛好還不穩定,或者一直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2、需要探索與發現。
當孩子的天賦未展現,就需要多嘗試與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與確認。
如果環境不允許,孩子就會長久地生活壓抑之中,遲早要爆發。
家長細心點就會留意到,孩子的喜好是不斷在變化的,想當明星,小說家、音樂家……
如果遇到家長的反應是:好好讀書,考高分就好。就很危險。
3、需要理解與支持。
當家長發現了孩子真正喜歡的方向,充分地理解與支持,對孩子來說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這并不容易做到,因為許多家長多少還是留存一種“有用沒用”的功利的局限性觀念。說是支持,并沒有真正地欣賞,這樣的狀態孩子是感覺得到的,他就很難真正放手地追尋屬于他的目標。
當我在工作中,觸碰到孩子內在真實的聲音,他們因抑郁而凝滯沉寂的眼里會有光芒閃現,雖然很短暫,卻像照進巖洞的光,須臾而珍貴。
我的學生個案中,有抑郁癥好了繼續回到學校上學,成績仍然像以前那樣優異,也有一些學生離開學校,選擇其他的方向。相同的是,重新出發,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我也在許多成年人的工作中看見,再長久的抑郁狀態,只要光進來,冰冷與絕望就會漸漸散去,溫暖與希望就會緩緩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