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情一般溝通方法(教育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共情,而不是講道理!)
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職場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兩個詞,即共情和同理心。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通俗來講,就是能夠具備一種換位思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其實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確實非常難。
最近,孩子的過敏性皮炎特別嚴重,晚上老是被這個給弄醒,然后迷迷糊糊中就會踢開被子,哭鬧起來。我雖然知道孩子不是故意這樣做,但還是忍不住開始說教和“講道理”,情緒也跟著上來。但這樣絲毫不起作用,反而讓孩子哭鬧得更厲害了。

其實,講道理不是不行,但事后來看,在當時那種情境下,對孩子的安撫是更重要的。
拋開孩子的實際來給她講道理,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孩子的情緒上來時,倘若我們做父母的,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跟孩子對著干,就容易讓孩子抓狂,自己搞得也非常抓狂,兩敗俱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教育孩子當然不能情緒使然,也不能放任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重要的不是要顯示出自己的權威,也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不平等的感覺,對親子溝通造成阻礙。而這個時候,往往是最考驗家長的時候,能不能換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客觀理解孩子的發育規律,不要一上來就按照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一個尚在成長中的孩子,其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是不成熟的,自然在意志和執行力等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即使大人很多方面也需要提升,所以不能過于苛求孩子,要理解她的發展過程。
其次,少講道理,多共情。
孩子的感知能力非常強,雖然其認知能力比較弱,但其對于周圍環境和情緒變化的敏感性很強。這個時候,我們更多的是需要情緒引導,從孩子的角度去想想看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發脾氣,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如果孩子的情緒上來,家長要學會去順應其情緒,不要專門對著干,更不要一上來也情緒化。對于父親來講,尤其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實在不行,冷靜一下再說話,這個時候,也可以使用一些肢體語言,多抱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正在嘗試理解她。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對孩子給予無條件的愛。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一直是關愛她的,始終站在孩子一邊,不要動不動就威脅孩子和懲罰孩子,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及時給與鼓勵。最重要的是,還要多關心另一半,包容和關愛家人,用實際行動給孩子樹立真正的榜樣。
各位網友,你們怎么看,希望幫點贊和多多轉發、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