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重度抑郁了父母怎么辦(孩子心理雙向抑郁)
我們晴日心理基于多年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尤其是結合大量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預的臨床實踐,對抑郁癥、雙相障礙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病因有了突破性的、深入的發現: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抑郁癥背后的心理根源是疊加性心理創傷;
雙相障礙和強迫癥的心理根源是以疊加性心理創傷為主,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為輔的病理性記憶。
我們不斷在文章和視頻中分享、闡述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患者父母的認同。不過這仍未能解開他們的疑惑:“我們知道孩子得病與過去的經歷有關,那接下來該怎么做,才能幫助他們加快康復?”
確實,父母對疾病的病因有客觀、理性和深入的理解,這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的具體改變和行動也很重要。孩子能否加快康復,與父母的表現有重要關聯。以下總結了幾個簡要建議。
01、穩住心態,先學習科學知識
孩子被診斷為抑郁癥、強迫癥,還是雙相障礙,父母感到焦慮是人之常情,但這并不利于解決問題。
當父母意識到自己處于焦慮、甚至恐懼中時,要及時給自己來一個提醒:我之所以焦慮、恐懼,可能是因為了解信息不全面,或受到了一些信息的誤導,因此很可能陷入了災難化思維。
這里所說的“信息”,往往就是指父母從精神科醫生、互聯網處了解到的、碎片化的疾病信息,尤其是關于雙相障礙。
很多父母從沒聽過這個診斷,就診時醫生也沒有時間充分介紹,他們只好上互聯網找答案。
但互聯網上關于雙相障礙的信息比較落后、而且不全面,整體傳遞出較悲觀的一面。比如“雙相預后不良”、“需終身服藥”、“屬于重性精神病”等信息,這如同一道晴天霹靂,令家長感到震驚,繼而焦慮,甚至恐懼。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時候,這些信息甚至是從某些精神科醫生的嘴里說出來的,更加令家長誠惶誠恐,馬上聯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就會變成醫生說的那樣,陷入災難化思維。
我們接診過一位患者,當時他第一次去精神科就診時,是由母親隨同的,而他的父親因出差而無法一起前往,但他時刻關注兒子的情況。
隨后,患者母親打電話告訴父親,兒子被診斷為雙相障礙,醫生說這是重性精神病,可能要吃一輩子藥。這位患者的父親立刻崩潰,并坐在機場大廳的地上痛哭,“當時覺得我的孩子這輩子都完了”。
這些信息不能說都是錯誤的、騙人的,這確實是過去某個很長的階段里,精神科醫生通過臨床觀察和統計而得出的臨床經驗和總結。
但它們只代表了精神醫學單個學科、在過去某個階段對雙相障礙的診療經驗總結和概括,并不代表當下的每個個體。近幾年來國內精神科不斷發展,臨床治療越來越重視心理社會因素,這是前所未有過的。而且每個患者的病情不同,康復環境和條件不同,過去統計得出的概率并不能決定個體病情的走向。
另外,國內外現行精神障礙診療體系基本屬于癥狀學診斷,并非病因學診斷。也就是精神科大夫僅從精神醫學的角度搜集癥狀、下診斷,并不探究背后的原因,也不懂得這些問題在其它學科里有怎樣的理解和解決方法。
可當青少年出現精神心理問題時,往往表現為認知、情緒、意志力和行為等方面的偏差,還通常伴有學習障礙。這涉及了精神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領域,尤其是心理學和教育學。
所以,精神科醫生對孩子下的診斷僅代表了這一學科的標簽,而不是孩子就是這個標簽,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家長感到極度焦慮、恐懼時,往往就是把精神科的標簽看得太重了,而不具備其它學科關于這些問題的科學知識。
這就是為什么父母一定要多學習、多了解。尤其是要掌握科學的、跨學科的精神心理學知識,還有國內頂尖精神科專家對疾病的最新解讀,才能從更全面、更高的知識層次看待孩子的問題,降低焦慮和恐懼。
02、有意識地為孩子修復創傷
孩子之所以患病,“疊加性心理創傷”是最主要的根源。父母最好對心理創傷的相關理論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外顯記憶、內隱記憶、病理性記憶和記憶再鞏固概念。
以下推薦2本關于心理創傷的書籍:
第一本是《創傷與復原》,是美國頂級心理創傷療愈專家朱迪思·赫爾曼的著作,對于心理創傷的來源與內涵進行了詳細介紹。
圖片來源于網絡
另一本是《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傷療愈中的大腦》,是知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范德考克的著作。書中通過充分的臨床證據,分析了心理創傷對大腦、軀體、情緒、心理和精神造成的巨大影響。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兩本書有助于患者家長進一步理解“心理創傷”,進而理解孩子出現問題和目前種種癥狀的原因。
不過,這兩本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兩位專家對心理創傷的分析仍停留在外顯記憶層面,他們在臨床中所修復的創傷基本是患者能想起的、說出來的創傷記憶。
但我們通過大量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預,患者在外顯記憶層面記得的創傷事件,與內隱記憶層面的很可能有較多細節上的差別。
也就是患者雖然記得那件事,但具體的經過記得不準確了。而這些細節往往與情緒、行為癥狀息息相關。
還有,大部分患者都在幼年、童年經歷過心理創傷,這也是患病根源的其中一方面。可他們通常都忘得一干二凈了,或至少印象模糊了,只能在深度催眠下,到內隱記憶層面去尋找。
對心理創傷的理論有所了解后,父母可以開始尋找孩子可能遭受過的心理創傷,有一些事件是孩子記得的,一提起就不開心的,這明顯是心理創傷。
而對于他們已經忘記的,要靠父母有意識地追溯到孩子嬰幼兒、兒童時期,反省當時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關系。
比如,是否對孩子有過肢體暴力、語言暴力、忽視、貶低,或者要求過于嚴厲、多次違背承諾、愛說教、不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等教育方式,這都有可能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
如果回想起有,可以在孩子情緒比較好的時候,向孩子真誠地道歉。
道歉只是其中一步,還需要父母持續地作出改變,積極彌補,才有可能更好地修復孩子的心理創傷。
有些父母發現自己曾對孩子造成這么多心理創傷后,非常懊惱,甚至自責、自罪中,“孩子遭罪都是因我而起”。
父母有悔過之心是好事,這是自我反省的前提。但是自我反省不等同于自責自罪,責備自己并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有可能導致自己也出現抑郁癥狀。如果父母自己也成半個病人了,就更難幫助孩子加快康復了。
有些父母出于內疚,一味滿足孩子所提出的要求,甚至甘愿承受孩子的暴力攻擊。孩子也容易因此變本加厲。
我并不同意父母采取這種方式“彌補”孩子,這不僅不能修復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進一步加大親子隔閡,并加重孩子的偏執型人格。
父母應該建立“底線思維”。比如可以允許孩子指責父母,釋放對父母的怨恨,而且父母這時不能反過來批評孩子,甚至打孩子;但孩子打父母絕對不行。
若孩子不小心觸碰底線,在情緒激動時多次無法控制自己,那最好到精神科復診調整藥物,甚至接受住院治療。一旦這個底線建立了,父母要說到做到,雙方嚴格遵守。
父母還要提升婚姻質量,在整體上改善家庭氛圍,為孩子康復創造有利的條件。有時候孩子遭受的心理創傷來自于父母激烈的爭吵和矛盾,或者父母單方面對另一方的指責和貶低。
所以孩子患病后,父母一定要積極解決夫妻間的矛盾,避免再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避免互相指責。若夫妻關系不良,無法自我調整,可尋求婚姻治療。
如調整失敗,兩人分開可能是更理性的選擇。但即使離了婚,彼此之間也最好應該保持理性的關系,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否定。
如果父母能對問題認識得更加深入,還應分析曾經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自身的情緒和觀念問題到底從何而來。這往往受到父母各自原生家庭、成長時期所處的時代和經歷有關。從這個角度看,父母也是曾經的“受害者”。
如果能認識到這一層面,父母才能不過分自罪自責,也不是一味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成長時代,而是意識到要積極主動地、通過科學的方法將原生家庭代代相傳的不良影響從孩子這里“攔腰斬斷”,修復孩子的心理創傷,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性格,造福下一代。
03、避免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是孩子患病的另一個元兇。
病理性正性情緒主要與孩子成長過程中接受的過度夸獎有關,比如老人家、父母等長輩總是夸獎孩子聰明、天才、就是比別人棒、以后考清華北大之類的話。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很容易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和學習的目標有錯誤認知,爭強好勝,追求完美,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升學時只愿考慮最好的學校,接受不了批評和一時的失敗。
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特征,那最好要回顧孩子過去是否接受過過度夸獎,并從現在起就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方式。
父母還可以向孩子分析他們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性格,解釋長輩們以前的評價只是表達認可和期待,并不意味著他們一定要活成那個樣子才算“成功”。
就算真的要設立比較高的目標,那也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奮斗,需要經歷過失敗和磨礪,而不是一步到位,也需要“積極努力,順其自然”的良好心態。
當然,不對孩子過度夸獎并不是不對孩子表達肯定,我們不能走這個極端。當孩子在某階段取得一些成績時,父母要及時地、具體化地針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
比如認可他們堅持練習,靈活地運用了知識,遇到困難時積極應對等等;當然,背后可能還有師長、父母和同學的指導和協助,對所取得的成績進行綜合歸因。
04、尋求合適的治療
父母的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這起到的作用并不亞于精神科藥物治療和一般的心理咨詢,能明顯改善孩子的癥狀。但這并不代表孩子不需要臨床治療。
對于絕大部分中度到重度的患者來說,利用藥物和物理治療,再結合專業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是有必要的。
尤其當孩子情緒波動很大,甚至有自殺行為、攻擊他人等危險行為,或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時,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難起作用,甚應第一時間接受精神科藥物或物理治療,控制病情。
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病情比較穩定后,父母可帶孩子嘗試接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但青少年患者最好避開精神分析流派,以免惡化親子關系;可優先考慮獲得循證醫學支持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和家庭治療。
此外,運動療法、營養療法都可以嘗試,但前提是孩子的病情已經明顯有好轉,處于康復階段,而不是靠這兩個療法來治愈疾病。
05、其它的建議
孩子患病后,或多或少都伴有學習問題,其實這是出現了學習障礙。學習青少年、兒童的主要任務,很多父母因此心急如焚,巴不得孩子馬上開始恢復學習,不再落下學業。
可這部分父母要分析主次和先后。目前孩子的當務之急是緩解精神心理癥狀癥狀,然后才能緩解學習障礙,逐步恢復學習能力。
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孩子的情緒趨于穩定,認知也比較理性,跟父母的關系也比較好的時候,父母再抓緊機會緩解孩子的學習障礙。為孩子后續復學打好基礎。
當孩子恢復了自信和學習動力,后續仍有很多機會接受繼續教育,不斷更新學歷。我們要用“時間思維”、用長遠的目光看待學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