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政課活起來(用好思政課教材)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思政課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闡述了上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為思政課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時代,如何上好高校思政課?如何做好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山東省一直致力于探索“標準答案”。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厲害了,我的高校思政課
推動思政課入腦入心,必須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傳導主流意識形態,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幾年來,山東省始終秉持“思政課是高校第一課、馬克思主義學院是高校第一院”的建設理念,積極探索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用好資源,使之成為思政教育的“ 活教材”。 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年,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一場名為“以青春歌唱祖國”的網絡拉歌在山東藝術學院“開唱”。經典愛國歌曲正是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通過傳唱經典“紅歌”,引導廣大師生提振自律自強、奮發有為的精氣神,而MV的拍攝制作,就是一堂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思政大課,很好地引領了學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
2019年7月27日,濟南市商河縣鄭路鎮褚集小學語文老師倫學冬,在煙臺金沙灘公園旅游景區為救一名11歲男孩獻出了寶貴生命。8月5日,中共山東省委教育工委下發《關于在全省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倫學冬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號召深入開展向倫學冬同志學習活動,廣泛宣傳倫學冬同志的先進事跡,認真學習倫學冬同志的高尚精神,組織開展扎實有效的教育活動,深入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山東省還通過開展“同城大課堂”將省內各地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等重大歷史題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使思想政治理論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 魅力型”思政教師,做學生的“ 活教材”。“老師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課講完了,學生沒睡醒。學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睡醒了,課沒講完。”這略顯偏激的段子,不無真實地道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上的尷尬。思政課到底怎么教,才能做到“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怎樣讓思政課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山東省高校的思政課教師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她把思政課上成了網紅課,外校學生都跑來蹭課。”她就是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教師張家惠。她講課向來不囿于課本,從政治形勢、學術著作、傳統典籍到當下正火的電視劇,都會出現在她的課堂里。《瑯琊榜》火的時候,她就曾將其引入課堂,從梅長蘇“麒麟才子”的稱呼講到中國古代文化圖騰。張家惠喜歡聽相聲,課上會時不時抖個包袱,逗得同學們一笑。她希望課堂能夠為學生解答現實的各種疑惑。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怎么教?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岳松有自己的“獨門秘籍”。講授“一帶一路”專題時,他精心設計了一個如何幫助巴基斯坦山區小姑娘解決缺電問題的小故事,情節百轉千回,巧妙融入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困境和破局的關鍵,讓學生如同玩游戲一樣,在“打怪升級”中解決問題。有學生笑談,岳老師喜歡提問,動不動就是“人生三連擊”——學“形策”可否助力找工作?學“形策”可否告別單身不寂寞?學“形策”可否指導創業提升自我?有趣的設問恰到好處地撓到了學生的“癢處”,不知不覺間,學生對黨政方針政策產生了親切感。經過這樣的“故事化課程設計和“有溫度”的教學,岳松欣喜地發現,課堂上學生們重新抬起了頭,目光重新回到了老師身上。
盤活資源,打造“四位一體”思政教育新格局
基于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山東省全面推進大中小學校思政教育一體化,即從學科結構、教學內容、目標設定、教學環節等方面進行一體化設計,明確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強調思政教育不是思政課教師的“專利”,而是所有教師的責任,鼓勵“盤活資源、活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2016年以來,山東省煙臺市在所有中小學校全面推進思政教育課程一體化工作,經過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人人重視、全員參與、全科落實”的思政教育新體系,逐步構建起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四位一體”思政教育新格局。
營造立體化思政教育環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引領,將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有機融合,將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各種德育資源有效整合,實現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成立學科德育專家委員會,每個學科分學段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德育方案;制定德育優秀課例評選方案,開展德育優秀課例評選活動;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德育活動,全市121處場館免費開放,惠及500多所中小學校、50多萬中小學生。學校為主體、社會場館補充、示范基地提升的“金字塔”立體化綜合實踐課程體系已基本構建完成。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一是創新推進家庭教育工作。出臺《煙臺市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建立家庭教育總協調員制度,定期舉辦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培訓班;成立家庭教育講師團,每年舉辦“家庭教育系列公益講座學校行”活動100余場,受益家長達20余萬人;在膠東在線、煙臺晚報等媒體開設“七彩課堂”“達人父母”等10余個特色專欄,為廣大家長提供交流平臺。二是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營造良好德育環境。積極爭取街道辦事處、村委會、企事業單位及各種社會團體組織支持,建立中小學生參加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充分利用好社會課堂,調動各行各業服務教育、服務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起全員育人的有效機制。
創生資源,給學生有溫度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為當今學校立德樹人的重要工作,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以不同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對學生主觀世界進行改造,培養出身心健康、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近年來,膠州市以《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南,在“全員參與、著眼發展、重在預防、及時干預”理念的引領下,創新構建了“五全”工作法,即全過程指導、全天候呵護、全員化參與、全方位合作、全區域推進,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學生實際,從而取得更好效果。
成立“膠州市青少年健康成長指導中心”。2016年,膠州市制定出臺了《膠州市教育體育局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師資隊伍、資金投入、體系建設、指導評估等方面作出全面要求。秉持“預防為主”的教育理念,膠州市立足課堂主陣地,開發了全學段心理健康課教案及課件,通過心理健康活動課以及學科教學滲透等途徑,不斷提升學生心理素養,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
全面推進心理咨詢室建設。截至2018年,膠州共有星級心理咨詢室97處,占全市學校的92.4%,基本實現了心理咨詢室全覆蓋。教體局心語熱線開通以來,每年平均接聽電話540余次,接待來訪者面詢40余人次,隨著學生家長求助意識提高,以及良好口碑的擴散效應,心語熱線每周實際接線時長不斷上升,真正成了一條為學生家長排憂解難的“熱線”。
啟動“ 班主任培訓工程”。 每年投入100萬元專項資金,組織全市班主任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考試,目前已培訓兩期共1200余人,占全市班主任總數的57.1%。截至2019年1月,全市學校共有二級心理咨詢師97人,三級心理咨詢師395人,另有344人于2018年通過膠州市教體局自行組織的結業認證考試,獲得膠州市心理健康輔導員證書。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不斷壯大。全方位引導家長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截至2018年5月,已先后開展八屆“ 家庭教育咨詢大集”,累計接受家長咨詢17500余人次;開展心理講堂進社區3次,累計受眾400余人次;2018年下半年,開展心理講堂進校園(家長講座)22場,累計受眾3900余人次。
開展“心理講堂進校園”活動。 先后以“訂單式”服務,向全市中小學、幼兒園送課397次,全面實行校際課程共享,教師交流、心理咨詢設施開放。此外,教體局還與政法委、婦聯、團委、衛計委等單位共同成立了膠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與婦聯聯合開展父母學堂等,將心理健康正能量向全市輻射,滋養更多家庭,惠及更多群眾,造福更多青少年。
《教育家》記者 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