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六大常見誤區(qū)有哪些(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六大常見誤區(qū)是)
雖然很多為人父母者都知道溝通的重要性,但是如何真正有效地去和孩子溝通,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日常和孩子溝通時,許多家長會不自覺地走進以下幾種誤區(qū):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jīng)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xiàn)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yè),家長你認可嗎?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六大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一:多說教,少傾聽
許多家長和孩子交談時,只顧自己“暢所欲言”,覺得孩子的想法和意見不值一提或是小題大做。其實無論孩子的想法如何,讓他發(fā)表出來起碼有兩大好處:一是孩子至少被征求過意見,他會更易于接受最后的決定;二是這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滿足。經(jīng)常在“關鍵”問題上“封殺”和漠視孩子的意見,時間一長,就抑制了孩子與父母進行交流和表達的欲望。
誤區(qū)二:溝通態(tài)度強硬
許多家長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和“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以至于和孩子溝通時總是難以保持平等和平靜。諸如“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強硬的詞語常常掛在嘴邊,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部分脾氣暴躁的家長有時甚至會“動手”,這些都是親子溝通時的雷區(qū)。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漸漸失去與家長交流的愿望。
誤區(qū)三: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許多家長往往會把孩子犯錯后當作是一次可以名正言順教育孩子的機會,有時不問緣由地就開始進行喋喋不休地“批評教育”,也不給孩子任何解釋的余地。要知道,有時候孩子的行為確實是大人不能理解的,但只要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或者我們得到的不一定是“狡辯的借口”,而是一個美麗的答案。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六大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四:盲目比較
許多孩子的童年都有一個陰影,叫作“別人家的孩子”,幾乎都聽過父母抱怨“你要是像某某就好了”“你看看你們班的誰誰”“你有人家一半就好了”。這樣盲目的比較,只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或更加“我行我素”。
誤區(qū)五:不懂得把握時機
許多家長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談的時機,例如,當孩子正在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就插進去打開話匣子,或者孩子剛在其他地方受了批評,心情還未平靜,家長就繼續(xù)進行批評,或想“趁熱打鐵”去與孩子溝通等,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導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滿。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六大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六:認為說話是溝通的唯一方法。
在日常生活的交流當中,很多家長會不自覺地認為多溝通就意味著和孩子多說話。說話確實是和孩子溝通的一種最常見方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法。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有時說話的語調、家長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等反而是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語言。
【學習溝通技巧,去豆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