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父母教育孩子(歐美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地球上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有197個(主權國家195個),地區有38個。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亞洲共4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48個國家。
歐洲共4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44個國家,2個地區。
非洲共6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54個國家,7個地區。
北美洲共4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23個國家,17個地區。
大洋洲共2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16個國家,8個地區。
各國的寶爸寶媽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今天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國的寶爸寶媽都是怎樣教育孩子的[飛吻]

英國人——“孩子從小獨立睡覺”:
4個月后讓嬰兒獨自睡覺;
從出生就穿紙尿褲;
從小就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對有獎勵,做錯有懲罰。
法國——"你我平等"
法國人在教育孩子們的時候會十分地注重跟孩子們之間的地位平等。
在日常的交往過程當中,如果孩子們過分吵鬧的話,父母是不會用責怪的口氣命令孩子們安靜下來的,他們會用一種跟朋友說話的態度跟孩子們說"你需要安靜一點哦"。孩子們在聽到這種話的時候就會收斂自己的行為,不會再做出一些過分的事情。
他們在跟孩子們交流的時候經常蹲下來,與孩子們保持著一種平等的地位,讓孩子們感覺到自己被大人尊重了。當孩子們從小就在被別人尊重的氛圍中長大的時候,他們也會逐漸地學會在日常的生活過程中去尊重別人。
當孩子們跟自己的朋友有約會的時候,她的父母不會過度地去干涉孩子們的交往。他們會充分地尊重孩子們的交友選擇,并跟孩子們的社交圈子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對于他們的朋友也是十分尊重的。
德國幼兒園沒有統一的教育大綱,孩子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玩”
德國人生活能力特別強,具備很強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自律能力,這種能力也體現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上。
對孩子放學,讓孩子學會獨立。
從小言傳身教、養成行為習慣。
俄羅斯人的育兒方法:
俄羅斯的兒童教育基于三個支柱:一是傳統的家庭價值觀;二是民族傳統;三是宗教傳統。
對孩子的具體要求因家庭而異。大體社會標準如下:
– 到 3 歲時,孩子應該能夠獨立穿衣、吃飯、玩耍;
– 到 6 歲時,孩子應該能夠用俄語數數、書寫、閱讀,區分和認識物體的形狀、顏色、季節的名稱,應該自己清理他的床和玩具,滿足身體的要求衛生,能夠在商店里進行簡單的購買,能夠自己做飯簡單的食物和飲料,牢記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出生日期、地址、電話號碼;
– 到了 10-11 歲,孩子應該能夠做成年人能做的所有事情(除了最困難的動作) 打掃房子、洗衣服、準備各種日常食物、做工作按計劃進行采購,挑選物美價廉的商品,滿足家長的所有要求,自學自學,修衣;
– 到 13-14 歲時,孩子應該能夠支付賬單,節省零用錢,提前計劃他個人所需的購買并自己制作,為自己做衣服,修理家用電器,家具,對他的房間進行簡單的裝修;
– 14歲到18歲,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如何工作,掌握專業技能,學會自己掙錢。
意大利人的育兒方法:
孩子打架父母不會勸阻;
懂得愛和珍惜,孕育生命的手工制作,讓寶貝在制作過程中懂得了如何去愛,在完成時懂得了如何去珍惜;
讓寶貝參與“自然教育”,種花,照料小動物可以加強對自然的認識。
韓國——"自然育兒法"
自然育兒法"就是我們把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盡可能地讓孩子們回歸到大自然當中,讓孩子們最大限度的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不過多的受到外界的束縛。
韓國的父母在假期的時候很喜歡帶孩子們出去接觸大自然,他們認為多接觸大自然會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發展。
日本——"禮儀是一種習慣"
日本人在教育孩子們的時候,會要求孩子們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室外都必須要注意自己的禮節。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他們要開始吃飯的時候,會教育寶寶們先說一句"我開動了"。飯后會讓孩子們說"謝謝款待",以此來表達對于食物的敬意。
日本還有一個很棒的行為就是他們那里的人無論是小孩還是青年的環保意識都很強。孩子們小的時候家長就會讓孩子們跟他們一起分裝垃圾,以此來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美國——"父親開始參與到育兒當中"
在美國,現在父親育兒變成了一種時尚潮流。
在生活當中缺失父親的陪伴的孩子們對待事情的時候不會十分的果斷,會跟母親一樣十分的謹慎,他們的勇敢程度比起其他的孩子們來說會更低。
據報道說,美國的許多家庭為了讓孩子們的各個方面發展得更加的均衡,許多的父親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教育孩子們的熱潮當中。
印度——”財務控制“
首先,印度父母試圖教給孩子非常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善良和耐心的美德。印度父母不會讓孩子看類似貓和老鼠的動畫片,相反,印度孩子們通常看的是關于藝術和教育的節目。印度父母不會包容不負責任的粗魯行為。孩子們不能像成年人一樣大發脾氣摔門而去,除非他們想被禁足幾個月。
其次,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會密切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學習成績,并在學習過程中盡量幫助他們。印度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功,嚴格的游戲時間和學習時間規定在印度家庭中并不奇怪。 給予他們自律的價值,精神課。對于很多印度人來說,精神課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父母教給他們的,是學校鼓勵的,也是他們的本質。
三是財務控制。印度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知道錢的價值。即使孩子拿到一些零花錢,也會被嚴格控制。
朝鮮——“散養理念”
朝鮮不實行計劃生育,每個家庭都有幾個孩子,一般情況是老大帶老二,小孩子穿哥哥姐姐的衣服,孩子們之間互相包容。
在平壤大街上,很多小朋友獨自上學,或騎車或步行,放學時幾乎看不到家長。
新加坡——“從小就做有錢人”
從小灌輸儲蓄的觀念,是兒童學習理財的基礎。
四個存錢罐,四種途徑。開銷、儲蓄、投資、慈善四種方式灌輸孩子”存放一些、投資一些、分享一些和花費一些“。
花錢要有預算。在財務預算方面,幫助孩子把零用錢分成四部分:10%用于購買想要買的東西,60%用于購買生活必需品,20%以備不時之需存入銀行,10%作為慈善用途。
減少浪費,可以儲蓄更多的錢。在購買過程中,向孩子解釋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可有可無的。
感謝觀看,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