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頂嘴?聰明的父母都用這一招嗎(孩子愛頂嘴?聰明的父母都用這一招怎么辦)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認知不斷提升,自主意識也越來越強,對事物有了基本的判斷能力,對和父母的言行要求也就漸漸地不再言聽計從,就會出現父母說一句,孩子回一句甚至十句的現象。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在大多數家長看來,這就是孩子愛頂嘴的叛逆行為,這種行為成為了大多數家長的痛點之一。
但孩子愛頂嘴的背后,不一定是叛逆、不聽話。孩子反駁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正是試圖擺脫父母的掌控和對父母的依賴,想要體現自我。
從成長的角度看,用頂嘴這種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正是思想意識進步的表現。

在一檔親子節目《放學后》中,來自重慶的一對夫妻就因為兒子愛頂嘴而困擾。
\ | /
★
這對夫妻說孩子特別愛頂嘴,爸爸甚至要時刻準備著血壓儀監測血壓,被氣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一次孩子練習拉小提琴,中間漏掉了一段,爸爸指著他提醒,這孩子直接說“不要指我”。爸爸很生氣也很無奈地說“指人不對,但不能頂嘴”,孩子卻說是爸爸在頂嘴,這位父親被氣得血壓飆升,孩子卻繼續淡定練琴。
爸爸又指出他拉琴時位置有問題,孩子直接回應,讓爸爸給在正確位置貼上標簽。
節目觀察嘉賓看了這些后,認為孩子挺有道理,教育專家海藍指出:孩子頂嘴到父母痛處,一方面說明他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說明家庭氛圍比較民主開明。這位小男孩兒說自己認為,爸爸的說法和做法并不完全對,所以會回懟。
有理有據,思維也很縝密,并且很客觀,雖然頂嘴,但觀察嘉賓還是對這個小男孩兒稱贊。
孩子為什么會頂嘴
很多時候,父母不喜歡孩子頂嘴的行為,想方設法的想要孩子糾正這個習慣,輕則口頭鎮壓,重則武力解決。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會頂嘴?
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
孩子的成長有3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2-4歲,他們會通過“不”、“才不是”等語言來表達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觀意識;
第二個叛逆期是7-9歲,他們開始有較強的獨立意識,經常對外界的各種規則不滿,有時甚至有點不講道理;
第三個叛逆期是12-17歲,他們正值青春期,對個體的獨立、自由的追求更甚,討厭一切束縛。
頂嘴是每個孩子叛逆期都會出現的行為,而只有經歷過叛逆期,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而自主的個體。
頂嘴,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尊嚴開始覺醒。他開始自我思考,開始強烈地想要表達自己。想要捍衛自己說話的權利,想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內心訴求。
孩子頂嘴,并不全是叛逆、不聽話、故意作對,更多的是通過與父母的對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建立自我個性,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允許孩子頂嘴,是一種智慧
弗吉尼亞大學曾跟蹤調研過150個13歲的孩子,最終發現:那些在家跟爸媽經常爭論的小孩,更能輕松應對外界的意見分歧,更能冷靜承受壓力。職場上的表現也更優秀。
聽話不是一個孩子必備的品質,獨立思考才是。而敢于質疑、爭辯、頂嘴,恰恰是孩子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發展的表現。
可惜生活中,明明是孩子的大腦和思維在發展,卻被父母誤以為“不聽話”、“愛頂嘴”。
前幾天去超市遇到有趣的一幕:
家長跟孩子說,一次只能買一樣零食。孩子不滿意,跟父母爭辯:“為什么你們在超市能買很多東西,我只能買一個?”孩子爸爸當場批評:不得了哦,翅膀硬了,知道頂嘴了!
被批評的孩子著實是挺委屈的,看上去他是在“頂嘴”,事實上是孩子在觀察生活,提出自己疑惑的問題。
這時,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將買的東西做個歸類,幫助孩子更好了解:哪些東西是父母的,哪些是孩子的,哪些是全家共用的……
孩子會明白,為什么買東西要有預算和計劃,下次還可以請孩子跟大人一起列購物清單,這能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參與感,還能讓孩子懂得體貼父母的不容易。
最忌諱的是,完全不允許孩子質疑。總是強調“我的意見才是對的”“父母的權威是不允許被質疑的。”孩子將學會,照著爸媽說的去做就好了。多想、多表達也沒用。這個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會被極大打壓。
允許孩子頂嘴,但要選擇性妥協
孩子頂嘴的過程,是孩子為自己爭辯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引導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的過程。我們允許孩子頂嘴,但并不是讓孩子任意妄為。當孩子頂嘴時,我們需要有選擇性“妥協”。
非原則性問題,態度要溫和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頂嘴當成和自己作對。但事實上,孩子頂嘴隱藏著很多原因,也許是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也許是想要引起父母的關注,也許是討厭被父母壓制,命令的感覺……
如果父母粗暴地把孩子頂嘴定義為“不好的行為”,既封閉了跟孩子好好溝通的通道,也傷害了親子關系。
所以,面對那些不會破壞規則、不會影響別人、不會有危險的事,我們可以適當妥協,聽一聽孩子的聲音。當父母和孩子發生沖突時,不要把孩子當成麻煩的制造者,而是要把孩子當成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
只有溫和的引導,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尊重,孩子才愿意跟父母好好溝通。
原則性問題,態度要堅定
孩子的思維并不成熟,那些“無禮的事”,“危險的事”,“容易造成破壞的事”,必須堅定地跟孩子說“不”。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更多時候問一問孩子:“你自己怎么想?”
事實上,孩子不是永遠都錯,父母也不是全都正確。一味地命令或者強迫孩子聽話,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反抗。
只有父母先學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讓孩子改變態度。父母對待孩子頂嘴的方式,藏著孩子與未來交手的樣子。
允許孩子頂嘴,堅定地與孩子站在一起,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