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家長如何做(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
在普及全民素質教育的時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教育構成的三大支柱,從古至今,家庭教育對孩子都是首要的,是基礎性的。大部分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普遍也的到提高,家庭教育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和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自覺性、積極性大大提高,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責任心、使命感顯著增強。但是由于各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均,包括家長自身受教育情況的參差不齊,家教的觀念、方法仍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要提高家教水平,最主要的是轉變家庭教育的觀念。廣大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親子觀。要創造一個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家長的思想境界、人生觀、價值觀及其對工作、生活的態度、待人接物、舉止談吐,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即便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絕不是一個家庭的問題,而是嚴肅的社會問題,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長,以至整個民族的素質,我們應當有這樣的責任感。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就“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而言。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家,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能否健康成長。好并不是指富裕的家庭環境,而是指家風好。孩子常常是父母價值觀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學家講: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便學會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便學會喜歡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便學會覺得生活在一個多么美好的世界。
家庭環境從一孩子出生就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展和品德的形成。好的環境使孩子能保證健康成長。有缺陷的家庭環境出有缺陷的孩子。這些孩子的表現有:任性、易發脾氣、激動、挑吃挑穿、不愛惜東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合群、不關心他人、妒忌心重,自我為中心,自卑、等等。以上如近年學生出走的原因及在校品德表現落后學生的調查分析都反映出的一個很大的因素就在于家庭環境。常有新聞報道孩子集體出走,出走的原因就是父母不和常吵架,忽視子女的身心發展,學生感到家庭溫暖少,學習成績差,屢次失敗,學習信心受到嚴重削弱。良好的家庭環境如何建立呢?我看不外乎以下四條。
1、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包括文化、修養、禮儀、心理素質,這就是所謂“言傳身教”的作用。父母的與家人的相處模式中這四方面是時刻影響著的。有些家長出口成臟,有些家長脾氣暴戾這些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有孩子的家庭尤為需要可以減少情緒的家庭里的出現次數。而一些家庭父母談吐優雅、夫妻和睦、孝敬老人,也是孩子第一時間學習的楷模。
2、要不斷創造利于孩子身心向學的文化氛圍。創造優美的文化環境。這與家庭的豪宅名器沒有關系。而是整潔、樸素。營造教育氣氛,營造家庭讀書學習氣氛。父母要以身作則,喜讀書看報,追求新知識,努力工作。用這種勤學精神影響孩子。而不是沉迷于打牌、玩麻將、玩手機等大人的活動。如:平時可通過一起看書報,陪孩子一起看一場電影講心得體會,或看法,耐心解答孩子的問題,引導其自主解決問題,訓練說話能力?!霸绞锹斆鞯暮⒆樱胶闷?,想象力越豐富”。
3、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注意家庭用語。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語言文明的,當然子女也文明,但有些父母說話滿口粗口,或是搬弄是非,攻擊他人,子女也會這樣。父母對事的態度,認為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為子女做好榜樣。子女在兒童期,品德的形成是處在被動接受階段,父母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模仿什么。
4、讓孩子成為家庭里有“權利”的一員。家庭的事務可以讓孩子試著參與一些。特別是有關孩子的一些決定,可以引導孩子參與做決定。這樣不僅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家庭里的重要性,還能夠培養其獨立思考和獨立決定的能力,且孩子往往會對自己參與的決定持之以恒。這是一舉多得的教育習慣。
盡管家庭是孩子人生發展的的起點和基礎,我們的家長已經為孩子的發展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但是從孩子進入一年級,開始接受目的性、規劃性、系統性的學校教育。對于孩子,仍然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新起點,必然引起孩子生活節奏、生活習慣和學習活動的一系列變化并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如何把握好這一階段的有效過渡應是家長考慮的重中之重,它的影響涉及了孩子整個升學教育。因此,為了使我們的孩子有更大的發展,也為了我們攜手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希望家長可以牢牢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支持教師工作,輔助學校建立教師在孩子眼中的教學權威形象。有助于孩子更好的信任老師的教學,以及對孩子學業完成的監督。不僅有效的減少家長自身對孩子教育的繁重任務,還能讓孩子獲得相對系統的學習機會。
其次,在家庭里要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營養和休息,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師,能自己做的事自己做,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快。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點簡單的勞動技能,會開、關門窗,掃地、抹桌椅等,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逐漸減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顧,逐步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第三,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如下的學習習慣:包括嚴格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看書時坐姿端正的習慣;愛想、愛問和認真回答問題的習慣;正確地握筆寫字、看書、讀書的習慣;愛護書本及學習用品的習慣。
第四,我們還應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懂得愛自己的父母和長輩,愛自己的學校和教師。懂得關心別人、關心集體、關心社會,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文明、更加美好。
最后,切莫教育孩子去崇尚粗野、崇尚武力、崇尚歪門、崇尚斜道,這樣禍害的不只是孩子、社會,同樣也是自己。對于不良的行為和現象需要第一時間嚴厲制止。一個錯誤言行的傳遞,我們需要花雙倍甚至三倍的時間來消除。一旦壞習慣形成,對孩子的損害是終身的。
掃一掃,了解更多兒童教育相關知識
智慧斑馬教育–兒童心理行為教育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