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樣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單親家庭對孩子的陪伴)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當愛情消亡后,也請別忘了好好呵護他成長。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錢鐘書在《圍城》里寫:婚姻就像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近幾年中國式婚姻的現狀到像極了錢老的感慨。據統計,國人的離婚率已經從新中國建國初期的2%飆升到了現在的45%,特別是新冠疫情,更是讓許多夫妻更加兩看兩相厭,排隊去民政局離婚。
昔日恩愛的夫妻緣分已盡,選擇和平放手并不是什么錯誤的選擇。我們接下來要談的,是離婚后應該如何科學撫養孩子,不讓孩子因為父母離婚這件事情留下心理陰影甚至形成人格障礙。

01 情緒穩定 切莫把孩子當做情緒垃圾桶
家長作為成年人在決定分開的那一刻,就請好好道別,然后,與自己的情緒和解。
太多的夫妻無法做到好聚好散了,當著孩子的面他們爭吵不休,有的爸爸媽媽甚至還會跑到孩子面前哭訴,說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是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對不起自己。年幼的孩子被迫承載起大人的負面情緒,有的孩子還會因此心理過早成熟,將自己和父母的角色互換——他覺得自己必須強大起來,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媽媽(爸爸)不受來自父親(母親)的欺負。
當一個孩子潛意識覺得要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時,他便會開始尋求放大自己在家中的話語權,爭奪領導權,很多父母離異后發現孩子叛逆難管不聽話,極大可能就是出現了父母孩子身份倒置的情況。
因此,分手以后,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收拾好自己的情緒,切忌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說另一半的壞話,加深孩子的怨恨心理。
02 坦誠的告訴孩子父母分開的原因
單親家庭中缺失了爸爸媽媽其中的一個,該如何彌補?例如,當爸爸離開以后,年幼的孩子發現自己的爸爸不再和自己共同生活了,會開始思考是不是自己平時太調皮搗蛋不聽話爸爸對自己太失望了才會選擇離開,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會產生內疚自責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抑郁。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父母分開只是父母不再相愛了,與孩子無關,這不是孩子的錯誤。
美國兒科醫生梅洛·米克博士為單親媽媽支招:不要否認孩子對爸爸的情感需要,當孩子缺失了來自另一半的關愛照顧時,母親要想辦法進行彌補。比如女兒渴望來自父親的保護,那么母親就要好好地保護自己的女兒,或者尋求兄長叔叔等的幫助;兒子渴望學習父親的力量,母親就要為兒子尋找一位出色的男性榜樣,比如舅舅或者外公等具備男子氣概的人。
03 給孩子安全感
很多人在離婚以后,都會執著于爭一口氣,向對方證明沒有你自己能過得更好。于是她們固執地不讓曾經的伴侶參與到孩子的撫養中來,有的甚至不愿意讓伴侶和孩子見面。而這些偏激的行為都會加劇孩子內心的不安,他不明白爸爸媽媽之間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曾經那么親密的爸爸媽媽會變得如此陌生,自己會不會有一天也會像他們一樣,也和爸爸媽媽變得陌生。
很多時候婚姻走不下去了并不是一方不夠好,而是雙方沒有愛了,不合適了,才會選擇分開。因此孩子的撫養者要學會平和地接受曾經的另一半參與到孩子的撫養中來,同時也要學會調動自己身邊的社會資源,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懂得,即便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爸爸媽媽依然還是愛你的。
04 再婚要處理好孩子和重組家庭成員的關系
單親的孩子們常常要面臨這樣一個現實:父母的再婚。父母的再婚常常使一些孩子感到心理上的壓力,因為孩子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覺得繼父母是外人,可能會侵害自己的權益。
作為孩子的親生父母,一定要協調好孩子與繼父或者繼母之間的關系,如果對方有子女,一定要善待對方的孩子;其次,可以告訴孩子,繼父(繼母)是非常欣賞他的,甚至可以用繼父(繼母)的名義送孩子一些禮物。在對方不在場的時候要多給孩子一些安撫,孩子在場的時候,盡量不要和對方過于親昵。告訴孩子要學會尊重繼父(繼母)和他們 的孩子。
作為孩子的親生父母如果能把這些關系協調好,那么這個新組建的家庭就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家庭,孩子也會多幾個親人。
總結:婚姻走到盡頭好好道別并不是什么錯誤的選擇,單親家庭并不意味著養育不出積極樂觀開朗的孩子。健康的親子教育一定是采用高質量的教育方式,因此,若是單親家庭,父母一定要注意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要坦誠告訴孩子父母分開的原因,即便分開后,依然愛著孩子,允許對方使用監護人權利,如再婚,注意協調好孩子和新的家庭成員的關系。
父母首先要做一個有愛的人,用愛構建起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即便分開,也要和平體面,共同承擔起照顧養育孩子的責任,這樣長大的孩子才不會自私冷漠,性格悲觀負面,才能擁有一個更快樂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