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面前,該有的7個角色,你做到了幾個角色(父母在孩子面前,該有的7個角色,你做到了幾個階段)
大家好,我是修見君。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顯現什么角色呢?
有人說,這是啥問題啊?就是父母唄,那還啥角色?
如果你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僅僅是爸爸和媽媽的角色,就大錯特錯!
今天,就給大家聊一聊,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有的7個角色。

一、導師
父母首先在孩子面前是導師的角色。
導師就通俗地來講,就是指導的老師,導師就是“導航”,導航的功能就是你錯了,它會提醒你修正,那個導航就是你的“導師”。
你如果走偏了、走錯了、走反了,它會提醒你,你已經偏離路線,已為您重新規劃路線,導航的功能就是修正。
所以家長朋友記住啊,要在孩子錯的時候修正,在孩子沒錯的時候閉嘴。這句話非常重要啊。
家長只要學會閉嘴,就會等于會教育孩子了。孩子“歪”的時候扶正他(她),叫“扶正固本,邪不可干”,在孩子迷路的時候給他(她)指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長、孩子做錯了,去修正,孩子沒做錯,做得挺好,他(她)還想去教育,這就是錯的。
孩子總認為“我”永遠做不好,他(她)就認為“我”永遠做不好,不管我怎么做都不行。
我們都說一個人的一生中,最早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來自于家庭,來自于母親,對孩子早期的教育。
你們平時是不是給孩子吃的、喝的、玩的,直接就給?并沒有讓孩子付出勞動、付出精力、付出時間,孩子要什么就直接給嗎?
所以,送給你們三句話:讓孩子自己去,而不是跟我來;讓孩子自己做,而不是為他(她)做;讓孩子自己想,而不是替他(她)想。各位能理解了嗎?對吧?
如果孩子去不了,你就指導他(她);孩子做不來,你就指導他(她);孩子想不出來你就可以。
可以給他(她)答案,但是你不能代替孩子成長、你不能代替孩子長大,是吧?
你不能代替孩子有夢想,必須讓他(她)自己做,這就是導師。
所以我說導師是什么?導師就是關懷者。
另外,什么叫孩子的導師?孩子導師還干什么?叫給信心、給信念、給溫暖、給支持、給力量、給精神。
很多“不懂事”的父母呢,就是給孩子吃吃喝喝,導師型的父母給孩子做什么呢?給孩子信心、給孩子信念、給孩子溫暖、給孩子支持、給孩子精神、給孩子力量,這是6給,這是第一個啊。
二、教練
唉,有人說,這個導師跟教練有啥區別呢?區別大了去了!
導師是給到精神上的關懷的,是人生方向的指引,是生命覺醒的指引,是人生方向的指導,而教練是什么?教練是訓練師,甚至沒有感情的訓練你,訓練你什么?刻苦的精神、堅持的品質。
所以導師可以當教練,但教練有的當不了導師。所以帶給孩子最好的,就是教練加導師。導師是關懷,教練是嚴格;導師是慈愛,教練是“冷血”,所以這兩個在一起就是最好的角色,對吧?
你對孩子越嚴格,孩子長大以后越愛你。
在單位里面對你嚴格的老板,我告訴你,是對你最好的,最不好的人就是怎么樣?就包容你,無限包容,你做了什么錯事也不批評你,也不打你、也不罵你、也不批評你,我告訴你,那就把你放棄了,有道理嗎?
所以,嚴是愛,松是害。這句話真的是沒毛病。
三、監察員
可不是裁判員,你要記住,這個裁判跟監察是不一樣的。
什么叫監察員?叫監督和檢查,叫監督和檢查,叫監察。
光監督行不行呢?不行!光檢查行不行呢?不行!但是我們現在很多父母,他(她)根本就不是監察員,他(她)是裁判員,他(她)老是在孩子面前當裁判,像吹那黑哨似的,拿在嘴里邊,這個不對,那個對,這個不對,這個不行,那個行。
所以要給孩子干嘛?做好孩子的監察員。叫什么呢?叫明確標準、明確時間、明確后果、明確獎罰,對吧?
不管玩手機也好,還是干嘛也好,畫畫,孩子學舞蹈,還是寫作業,明確標準、時間、獎罰。
四、“哥們兒”和“姐們兒”
成為孩子的好“哥們兒”,成為孩子的好“姐們兒”,成為孩子的知心“大哥哥”,成為孩子的知心“大姐姐”,這樣的話,你們的地位是平等的,對吧?包容他(她)、溫暖他(她),跟他(她)一樣,是吧?
五、朋友
無話不談,知心朋友,好吧?然后呢,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六、“啦啦隊員”
成為孩子的“拉拉隊員”,什么叫“拉拉隊員”?就是為孩子鼓掌。
所以,我就是告訴各位家人們,你要成為一個給孩子不斷鼓掌的人,你要成為一個默默給孩子鼓掌的人,你要成為一個只需要給孩子鼓掌的人。
所以,從鼓掌到鼓勵、到鼓勁、到鼓動,這都是你需要做的,這個鼓勵非常重要。
這個鼓是什么呢?鼓勵、鼓掌、鼓勁、鼓動,家長要在孩子面前4鼓,對吧?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激活”他(她)、激發他(她)、激起他(她)。
激活他(她)的夢想、激發他(她)的斗志、激起他(她)的欲望,這太重要了,家人們,啊?有收獲嗎?
七、“孩子”
你沒聽錯,叫“孩子”,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要顯現孩子的角色,孩子是來教導你的、孩子是來成就你的、孩子是來成全你的。
不是你生了孩子,你就可以教孩子一切,孩子是來成全你,讓你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所以他(她)身上顯現的缺點和毛病都是為了成全你的生命。
你要成為“孩子”,你要成為孩子的“孩子”,這樣才能和孩子同頻,才能走進他(她)的內心世界。
所以當你學會了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孩子”,而不是父母的權威和身份的時候,你就放下了評判、放下了標準,以一顆自在之心,與孩子同行,各位有道理嗎?
【圖片源于網絡,內容源于王琨老師*侵刪】
作者簡介:修見君,一個愛讀書,善觀察、勤思考、愛學習的分享者。專注家庭教育,讀懂孩子輕松養育,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