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份數據: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檢出率為17.2%,重度抑郁為7.4%。
也就是說,每4個青少年里,就有1位正在被抑郁癥折磨。
抑郁已經不再是小概率事件。
不僅僅是我國。
美國也有研究數據指出:平均每100名美國兒童中就有10名有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抑郁癥、強迫癥和多動癥。
日本的研究人員也發布報告:6歲至15歲的中小學生人群中,13%的孩子有抑郁癥傾向。
觸目驚心的數據告訴我們:身為父母,不應該只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眾多影響孩子心理的因素中,家庭教育是首當其沖的。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父母進入了“依法帶娃”時代。
但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要“依法帶娃”,更要“從愛出發”。
個體心理學奠基人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何打開孩子的心門,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做一個懂孩子、會愛孩子的父母,才是我們修煉的第一法則。
英國心理治療師、兒童創傷康復研究院院長貝蒂·德·蒂埃里在養育了4個男孩、創辦多家慈善機構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就了《兒童心理之謎》一書,系統地講解了兒童心理創傷以及創傷的修復,將依戀、敏感小孩、羞恥感這3個最容易影響孩子心理的問題逐一講解。
讀完整本書,或許你就能更懂孩子心理,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01.依戀,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孩子會特別黏著媽媽或者其他養育者?比如:
遇到讓自己緊張或者害怕的事情,就會立刻跑到父母身邊。聽到熟悉的聲音或者聞到熟悉的氣味才會放松下來。
有的孩子是奶奶帶大的,奶奶出門孩子就會非常傷心,不愿意奶奶離開。對父母的離開反而沒有特別大的反應。
這,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段親密關系:依戀。
鮑爾比和瑪麗·安斯沃斯首次提出了“依戀”,他們認為:依戀關系是寶寶和自己的主要養育者之間建立的一種情感紐帶。
安斯沃斯將依戀關系分為4種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
安全型依戀是最健康的依戀類型。這種依戀關系的建立,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聯結和及時的回應。
香港著名歌手陳美齡的3個兒子,都進入了斯坦福大學。
她在談論起自己的育兒之道時說,當孩子有事情找我的時候,她都會第一時間回應。
哪怕她正在做飯,也會關掉煤氣灶,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
像她這樣“事事有回應”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作者也在書里提示:一定不要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孩子一起玩耍、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能讓孩子感到安全和平靜。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父母就能成為孩子的情感安全空間。
貝蒂·德·蒂埃里認為:依戀不僅僅是滿足孩子的身體需求,也考驗主要養育者作為孩子的情緒安全調節器的情感可獲得性。
但很多父母都是在無意識中就破壞了與孩子的依戀關系。
焦慮型的父母,會通過“情緒傳染”把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孩子不但無法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還讓孩子的勇氣和自由無法發揮。
控制型父母,也叫“直升機父母”,他們看似關心和愛護孩子,實則是以愛之名,侵犯孩子的心理邊界。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無法適應生活,實現自我獨立。
情感缺席的父母,會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形成功能失調的應對機制,甚至會封閉自己的情感,讓自己變得情感麻木。
不論何種形式的依戀創傷,都會讓孩子的情緒、行為、人際關系等受到負面影響。
治療“依戀創傷”,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父母持續地呵護、包容、關心他們。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愛意,接納、共情、理解孩子,他們才會全心全意地重新與父母建立依戀關系。
父母的愛,是孩子揚帆起航的最大動力。
02.敏感小孩,需要更多的包容
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比如:“男孩子要勇敢一點,不可以哭!”“女孩子不要那么調皮,淑女一點!”
如果你這么說了,那你正在把你的孩子裝進一個“盒子”里。
所謂的“盒子”,其實就是性別世界的條條框框,是這個世界強加給孩子的“定義”。
但是,并不是每一個男孩都要熱愛足球,不是每一個女孩都喜歡布娃娃。
孩子是獨立而獨特的個體,如果我們要按照統一的“標準”去限制孩子們的成長,那么社會、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很可能讓那些原本就非常敏感的孩子感到不安和痛苦。
韓國的綜藝節目《我金子般的孩子》里,就有一個高敏感的小女孩夏琳。
她的觸覺、味覺、嗅覺都非常敏感,一些生活瑣事,在別人眼里無足輕重,在她的世界里卻能讓她崩潰。
就連和爸爸一起玩游戲輸了,她都會氣到打自己。
夏琳的“高敏感”特質是天生的,而且,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20%的人群都是高敏感。
敏感的孩子,經常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而周圍人的眼光和言語評價,都會影響到孩子。
貝蒂·德·蒂埃里和同事們發現:當成人在討論孩子的話題時,只要討論的內容是積極、正面的,孩子們就會吸收到善意。
相反,如果我們一直用負面的言語評價孩子,那孩子們也會給自己貼上不好的標簽。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棍棒和石頭可以打斷我的骨頭,但言語永遠不會傷害我。”
其實恰恰相反,言語上的傷害,會跟生理上的傷害一樣給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甚至比生理傷害更嚴重。
身體上的傷口會愈合,內心的空洞卻會越來越大。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幫助敏感小孩,增強心理韌性呢?
第一步,就是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與孩子形成情感共鳴,讓孩子有一個“安全基地”。
其次,父母不要對孩子抱有過分期待。孩子可能會從這種期待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本身的“拒絕”。
第三,有些敏感的孩子會抑制自己的情感,父母要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
最后,對待敏感的孩子也不要過度保護。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孩子的過敏率越高。原因之一就是“過度衛生”讓孩子的免疫系統無法正常發育。
過度保護孩子,就相當于讓孩子的心靈長期處于“無菌”狀態。一旦外界有任何刺激,都會讓孩子產生“過敏”。
但問題是,只有孩子能夠接受挑戰、容許犯錯、克服恐懼,才會變得更堅強。
敏感的孩子身上有一系列優點:溫柔、和善、富有創造力。
他們身上獨特的氣質能讓他們在某些專業領域如魚得水。
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做那個為他鼓掌、為他喝彩的人。
03.破除羞恥感,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讓人五味雜陳的新聞:
北京地鐵上,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被親媽罰跪。
因為孩子在地鐵里玩手機,媽媽先是狠狠地捏了她的臉,然后一巴掌打掉孩子的帽子,讓孩子去車廂里跪著。
旁邊有乘客上前勸說,這位媽媽振振有詞地反嗆:“我的孩子,我想讓她干嘛就干嘛!”
那一刻,跪在地上的孩子,期待的或許不是有人幫她說話,而是沒人看見。
因為,被“當眾處刑”的羞恥感,每分每秒都在凌遲孩子的心。
貝蒂·德·蒂埃里說:“羞恥感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人類情感,但它可能會成為最具破壞性的人類情感。”
羞恥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孤立、無價值,產生不配得感和無歸屬感。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還在用制造羞恥感的方式“教育”孩子。
比如,與別人做對比、對孩子進行貶低和辱罵、給孩子貼標簽、提出不合理的期待等。
作者認為:反復體驗羞恥感,會導致對自己的有意識或者潛意識里對自己的憎恨。還會助長自己的內心自我批評、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
當孩子無法處理內心的自我憎恨和自我拒絕時,還可能產生自殘行為。
破除羞恥感的第一步,是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帶著成人的同理心與孩子溝通交流。
其次,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重新認識和定義羞恥感,告訴孩子,這只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情緒,也是人類的一種應激機制。
最后,我們也要告訴孩子:通過羞辱別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行為,避免孩子對這種行為進行模仿。
破除羞恥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正是因為這種情緒會根深蒂固地影響孩子的人生,我們才更應該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去對抗它。
雖然時間漫長,但這之后,孩子才會繼續煥發生命的光彩。
德國詩人、戲劇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寫過這樣一首詩歌:
“無果的果樹,因不結果而遭受責罵,但誰曾探究過土地的貧瘠?
折斷的丫杈,因枯木朽爛而遭受責罵,難道這不是因為大雪的重壓?”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家庭、社會、學校中,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想要孩子茁壯成長,必須讓家庭土壤為孩子提供充足的養分。
我真希望,每一位父母或者每一位養育者,都能看一看這套《兒童心理之謎》,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的無價之寶,值得用心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