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學生家長溝通(家長溝通方面的問題)
暑期已過大半,經常有媽媽說,本來想在假期和孩子搞好溝通,增進親子關系,然而,孩子的表現卻總是差強人意。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代溝的問題出在哪里?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
其實,所謂“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后面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父母如果和孩子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
一、孩子不愿與父母溝通有4種表現形式:
1、物理隔離型
這是一種直觀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種空間上的隔絕,
比如關上門,離開有父母的空間,總之不想看見你,不想聽你嘮叨。
2、配合演出型
你愿意講,我就“裝”著聽。
你說了一大堆道理,孩子看似很認真地聽著,態度很誠懇,一一點頭稱是,但回過頭來就依然我行我素。
3、沉默不語型
你說你的,我自巍然不動,一言不發,你不知道孩子有沒有聽進去,你也不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實想法,這種類型就比較頭疼了。
4、內心不屑型
你說你的,但我覺得你說的都是什么呀,我才不要聽你的呢,自己都管不好,還來管我?
這是孩子表面配合,內心很不屑的想法。
同樣,父母面對這種拒絕溝通的隱性形式,基本無計可施。
總之,無論是上述哪一種表現形式不拒絕溝通,都會造成親子關系不斷惡化,孩子的自主成長失去邊界,甚至是走向更多的不可預知的風險。
二、父母為什么總是會和孩子陷入溝通僵局中呢?
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有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我們不信賴孩子。
總覺得如果我們不管孩子了,孩子長大后就沒有前途了,好像大人不管教,孩子就成不了才。
于是,每天早上喊起床,每天晚上督促寫作業,就成了父母的職責。
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大師羅杰斯的理論:每個人內在都有一種尋求自我實現我的潛能,如果提供適當的環境,一顆種子就會自動地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他也會在自己試錯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外界相處的邊界和模式。
我們天天去管理,長期下來的結果就是孩子把這部分管理自己的功能外包給了父母,我不需要管理自己,因為有人管理我。
孩子的這部分潛能就被弱化了,就好像天生自帶的小馬達總是不去讓他轉,馬達就生銹了,不轉了一樣,很多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是因此喪失的。
第二個誤區:我們把孩子看成了一個沒有情感和感受的機器。
我們不由自主地、無意識地會陷入到一種情境中:我一發布命令,機器人就啟動,完全按指令去做。
機器人不去做,我們就生氣,為什么不聽命令。
有一個媽媽說:我一看見孩子拿著手機不寫作業,我催幾遍都不聽,我的火就上來了,劈頭蓋臉地就又罵又打,現在想起來,孩子抱著頭縮在角落里的樣子,那么恐懼無助,都不知道怎么會那么狠心。
第三個誤區:我們把自己也當成了神。
我們很少在孩子面前,呈現出真實的自己,我們要高高在上,完美無缺,我們不考慮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為孩子做出犧牲,奉獻一切,我們不能發脾氣,不能有情緒。
一個孩子已經15歲了,天天沉迷游戲,不好好吃飯,媽媽一次次把把飯端到孩子的房間,可是孩子根本不領情,沒有發生改變。
這樣的結果,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委屈,當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期望發生改變時,我們就會產生很多的抱怨,失望,堅持一段時間后,就會變本把自己的失落、不滿意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三、跟孩子溝通,找對方法很重要
別沮喪!只要我們及時改正溝通方法,孩子還是那個愛你且聽話的孩子。
下次與孩子溝通之前,記得先默念一遍這三點溝通的原則:
1、澄清問題,各歸各位
擁有問題的人,有權決定如何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困擾,未經本人同意,其他人不應該來插手,或者對其進行指手畫腳。
是孩子的問題,父母就站在幫助者的位置上;是雙方需要協商的問題,就一起商量著解決。
2. 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也不是機器,他需要休息,我們要信任孩子自己有解決問題的潛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3、做真實而真誠的父母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不可能什么都幫得上忙,幫不上也沒有關系,我們不是無所不能的大神。
教育家斯賓塞說:“一個甜蜜的家庭,父母與子女間應該有最好的溝通而且彼此體諒與尊重。”
被尊重、被平等對待的孩子,才更能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