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看法(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疑惑)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昨天的線上父母成長營直播中,有一位家長提出孩子作業比較不專心,因此還會出手打孩子,但事后又會后悔,覺得不應該這么粗暴,可是下一次見到孩子東張西望又忍不住,總是處于這樣的矛盾之中,該怎么辦?
其實,類似的父母知行悖逆的細節還有不少,例如知道替孩子包辦一切不太好,結果現實中還是會不自覺的去替孩子做好準備;例如知道對孩子嘮叨沒有用,還會增加孩子的反感,但實際上媽媽的嘮叨一點也沒有減少。雖然這些爸爸媽媽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卻是非常不利的。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這幾個誤區:
誤區1:習慣把壓力當做動力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就該有壓力!”這是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有的錯誤認識觀念,認為孩子從小就有很大的壓力,失去對學習的真正熱愛,造成孩子過早的厭學,個別的還會有情緒精神上的問題,得不償失。
孩子就怕身邊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父母就會特別焦慮,如果別的小孩子能夠背誦兩首詩,爸爸媽媽就要孩子至少會背三首古詩,還會為孩子準備各種培訓班。有時爸爸媽媽很著急,看到周圍其他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內心害怕孩子落后,就會隨大流也給孩子報名,結果有的孩子據說雙休日從早上八點一直到晚上六點都有班,比平時上學還累,父母為了送孩子還需要買電瓶車,因為汽車容易堵車,尤其在一些培訓班門口,電瓶車比較方便穿行,爭取時間。
這重擔式教育方式只會壓垮孩子稚嫩的肩膀,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
過重的壓力讓孩子感到恐懼
壓力過重一來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難受,對孩子以后的學習影響很大,同時還會影響到孩子和爸爸媽媽之間的親子關系。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爸爸媽媽可以先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開始,給孩子設定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這樣孩子才會更有動力學習。
誤區2:孩子小,不太懂規矩,長大就會懂得。
媒體上經常有熊孩子的信息,例如在一些公共場合破壞公物、或者行為上比較粗魯,對他人造成影響。事后,熊孩子的父母經常用的一個理由是“孩子還小,不太懂規矩,長大就會懂得?!?/p>
爸爸媽媽要知道的是,孩子在3-6歲是給他立規矩的黃金時間,包括行為規則、安全規則、公共場合的禮儀規則等等,只有你在這些黃金時段教給孩子,孩子才會明白,并且會在行為上體現出來。如果孩子犯錯了,你只是推給年齡小不懂事這個借口,那么對教育孩子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孩子依舊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下一次,他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你也依然會嘮叨。
所以,恰當的做法是在孩子懂事以后,一般認為在3-6歲期間,父母要主動建立規矩,什么情況下做什么事,那些不能做,你這樣做會導致怎樣的后果,這樣孩子可能會更清楚一些。當然,形式可以多樣一些,不僅僅是說教,也可以是演示、示范、表演等形式,讓孩子看到規則對行為的規范作用。
有時候,父母不及時跟孩子講規則會讓他覺得這個世界就是無序的:自己犯錯,爸爸媽媽打一頓(暴力打孩子本身也是錯的),在孩子眼里這個世界就是“以錯糾錯”,下次遇到什么問題也會以暴制暴。在這種錯誤的循環中,你眼中的孩子是“不爭氣”的,孩子眼中的父母也是永遠“不理解”他的。
事實上,當孩子和父母一起制定規則,孩子就會體會到規范的意義。如果他完成規則范疇里面的行為,他會感到非常自豪。如果爸爸媽媽能夠在孩子遵守規則的前提下,予以啟迪人生道理,那么,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