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成長(不論成績,只看成長)
一
在一段時間,我這個一貫比較淡定的人,居然有點兒小焦慮,因為體重問題。在經歷了運動、控制飲食等方法后,當我滿懷期待踏上體重計的那一刻,指針所向竟然與以往差別不大。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我寬慰自己,可能堅持的時間還不夠長。好吧,繼續運動,控制飲食,不斷踏上體重計。可是,指針依然在某處巋然不動,一種失落感油然而生。
而且,期待越大,稱重的頻率越高,失望也越大,焦慮感悄然滋生。
好吧,且不去管體重計上的那個數字,繼續運動,合理飲食,作息規律。一段時間過去,不經意間踏上體重計,發現自己的減重目標居然也實現了。
其實,為了達到目標,我采取的措施基本與此前相同,只不過,我的眼光沒有緊盯著那個數字,而是放下焦慮,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改變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
換句話說,只要狀態放松,做正確的事情,目標實現便指日可待。而只去盯著那個量化的數字,反而容易期待落空。
二
培養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探討學習成果以及學習目標,最好用的工具無非是分數。
放學路上,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
家長:“今天數學考了多少?”
孩子:“89分。”
家長:“怎么連90分都沒有?你們班最高分是多少?”
當家長聽說有滿分時,大多不再淡定,行色匆匆拖著孩子回家做試題去了。
貌似打過雞血的家長,除了用分數,還喜歡用名次。
家長:“今天數學考了多少名?”
孩子:“不知道。”
家長:“那么第一名是誰?”
……
分數和名次,就好比那個體重計上的數字,似乎讓孩子之間的高下優劣陡然分明,讓家長和孩子的心也頓時焦慮起來。
其實,在89分和90分之間,孩子的學習水平到底能有多大差別?可是,因為有具體量化的數字,就方便比較。一比較,焦慮就不請自來。
尤其是,當分數作為一種篩選工具時,這些量化指標中的分毫差別,甚至可以改變人生前進的方向。
不是嗎?我們的高考分數線,對那些落榜的學生,就是一道人生的鴻溝!
三
在這個一切都進入數字化的時代,要回避量化指標真的很難。現在各學校的計分評價標準也是越來越精確了。除了原始分,還有標準分,排名還要算百分比排位。我們的高考計分方式,和美國的SAT計分方式也是越來越接近了。
然而,一般的教育和好的教育的差距,不在于計分方式是否精確,而在于如何對待分數。
在中國,分數幾乎是進入大學的唯一標準。為了進入好大學,大多數老師、家長和學生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學習成績上。我曾采訪過近百名美國的校長、老師和家長,問他們如何看待分數,發現他們的觀點和我們還是有很大差別。
美國大多數人認為用分數衡量孩子的學業很愚蠢,因為每個學生不一樣,成績說明不了任何問題。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自信心、冒險精神、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等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學校具體的課程上,課程設計也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成績。他們不看重一次考試成績,而是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甚至有些研究認為,連數學和科學的能力都無法用考試成績鑒別。比如,遍布高等工程、計算機、數學和物理學領域的美國白人男性,只有不到1/3的人在SAT數學考試中取得650分以上的成績,而大于1/3的人SAT數學低于550分。在最高科技層次領域里,科學成就和考試分數也沒什么關系。
還有學者研究了PISA考試成績和創造力的關系,發現在PISA得分較高的國家,其企業家精神及創新的能力不高,而且似乎呈現反比趨勢。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讓美國人相信,考試分數真的是“沒什么大不了”的。
四
所以我說,一個家長是否稱職,要看家長對待如分數這些量化指標的態度。
有智慧的家長,往往會淡化分數、名次等這些量化的指標,而是把精力用在孩子的身心發展等非智力因素上。因為他們深知孩子不是機器,不可以只用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來衡量。他們把重點放在塑造孩子的品格和個性上,家庭中的溝通也主要圍繞培養孩子自我審視的習慣、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想象,教會孩子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這些家長一般都認為,比分數更重要的是,孩子要身心健康,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有擔當。所以他們一般會模糊處理孩子卷面上的那個數字,而把精力放在孩子健康成長上,注意發現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
他們堅信,只要在做正確的事,目標定會實現,因此對于一些量化的分數以及名次,他們能時刻保持警醒。
五
好吧,我不是鼓吹分數無用論,而只是想表明,分數只代表孩子某階段某種知識學習的結果,不能替代孩子發展本身。
就比如那個體重計上的數字,本身不能說明我的生活和身體是否健康。同一個體重數字,對有些人是胖,對有些人則是瘦。因為每個人身高不一樣,先天的身體稟賦也是不一樣的。這個道理,理解起來再容易不過。可是,換成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卻似乎接受不了這個觀點,都要求孩子必須向某個分數看齊。若是分數不達標,就開始急急忙忙地尋輔導班,請家教,目標是要把分數提上去。
假若這些措施都用上,孩子的成績還沒有變化,那種焦慮的心情,比我看著體重指標不動,恐怕是要超過N倍的。
為了緩解焦慮,家長能想到的似乎只有提高成績。孩子的課業負擔、學習壓力,在提高分數的過程中層層加碼。假使成績還沒有起色,家長會更加焦慮。而孩子的身心發展等教育的真正目標,則被棄之不顧。
若是家長眼里只有分數,對孩子發展而言其實是本末倒置。通過提高分數來獲得孩子的發展,基本算是緣木求魚。
可是,孩子在學校上學,在無法回避分數的情況下,家長該怎么教育他們正確認識分數這個評估工具呢?
我和自己孩子一直是這么說的:學習的目標不在于分數本身,而在于你通過學習得到了多少樂趣,長了多少本事。學習就像是你追著太陽在跑,分數就像是你的影子。只要你向著太陽前進,影子永遠會追隨你。可是你若是為了追逐影子,背著太陽,那么影子也會越來越弱。
通過這個擬人化的比喻,孩子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能理解學習與分數之間的關系,從而正確地看待分數,極少產生焦慮。
親愛的家長們,你們不妨也試著這樣去看待分數,幫助孩子去尋找他們心中的太陽,而不是讓他們朝著自己的影子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