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成了家長和孩子難以溝通的問題(是什么造成了家長和孩子難以溝通的危害)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溝通,但現在很多家庭的問題是孩子和家長連最基本的交流都很難順暢做到,如果沒有這一步,再好的教育方式也沒有辦法應用。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還好,隨著年齡的增加,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出現了孩子放學回家不與父母交流的情況。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模式出現了問題導致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是沒有選擇權的,往往父母說什么他們就聽什么,尤其是在三歲之前,只要是家長的命令孩子就要聽從,實在不行用強硬手段也可以讓他們“聽話”。
孩子無法獲取外部信息,家長又是他們內心安全感的來源,生活又只能靠大人來照顧,所以從心到身都是全心依賴的狀態,父母的直接命令是有效的。
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開始上幼兒園,上學,接觸小團體,接觸實際的社會,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看到了生活的多樣面,他們的世界不再只有父母,經過比較就會發現父母不再是唯一,曾經的言聽計從和盲目崇拜逐漸開始瓦解,內心對父母的敬重之情可能也會下降。
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能再沿襲老師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命令和吼叫不再管用,而且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有更多的對抗情緒,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會和家長在溝通問題上出現轉折點,不是互相理解走向和諧,就是持續惡化走向分離。
今天的難以溝通其實是從孩子小時候起一點一滴逐漸累積起來的教育問題的爆發,是一直以來錯誤教育模式留下的隱患。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更不是言聽計從的寵物,他們需要被尊重。一旦發現孩子的對抗情緒,家長就要有所警覺,不能任其發展。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成長改變教育的方式。
1.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
把孩子放在同等位置上,尊重才能換來理解,想要讓孩子明白家長的“苦心”,就需要一直以來的互相尊重。
想一下為什么同學和朋友的話往往比父母的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就是因為那些人是站在和孩子同樣的位置上的,不是居高臨下。
2. 家長從自己的情緒中走出來
父母如果總是沉迷在自己的情緒中,是沒有辦法和孩子溝通的,換位思考在教育上同樣適用,因為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情緒和想法,才能夠更好的對癥下藥解決成長中的問題。
尤其是在憤怒的時候,更要提醒自己冷靜,走出情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