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找回自信(怎樣幫孩子找回自信心)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俗話說“爛泥扶不上墻”,就是形容一個人,自己沒有改變的意愿,或者對自己沒有信心,別人再怎么幫他也沒有用;同樣的道理,我們經常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力爭上游,特別是對于基礎較差,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來說,我們父母更是心急如焚,無比焦慮,甚至不自覺的把孩子的學習當成了自己的事,把孩子考試的分數,當成了自己情緒的晴雨表,就像古人說的:“皇帝不急太監急”,但是,你急也沒用呀,如果孩子自己都對學習缺乏信心,沒有改變現狀的勇氣和動力,你就是把頭發急白了也沒用,這就跟爛泥永遠扶不上墻是一樣的道理,同意嗎?
那當我們的孩子對學習缺乏信心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到底應該怎樣和孩子溝通,才能夠幫孩子找回學習的自信呢?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夠讓孩子擺脫失敗的陰影,卸下內心沉重的包袱,輕松上陣呢?
想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我們先要找出孩子在學習或者生活當中,到底有哪些因素,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呢?只有找到這些“病根”,我們才能夠對癥下藥,同意嗎?造成孩子對學習缺乏自信的原因,往往有以下幾點:
1、成績落后。孩子的基礎較差,進步較慢,沒有比較拔尖的科目,各科成績都不太理想,總之,沒有辦法在成績上找到自信。
2、排名墊底。在班上排名相對落后,感覺自己被老師、同學看不起,拖了全班的后腿,每次考試排名,都是對自我信念的徹底摧毀和打擊。
3、名校無望。臨近高考,或者經過多次模擬考試,孩子發現,目前的成績距離自己心儀的高中或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差個十萬八千里,所以,導致孩子對未來,喪失了信心,一蹶不振。
4、父母打擊。有的父母恨鐵不成鋼,看到孩子對學習一點都不上心,整天吊兒郎當的,就氣不打一處來:“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只考這點分?”、“你沒有一樣比得上別人的!”、“你太讓我失望了”;盡管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責備、打擊卻把孩子僅有的一點自尊以及自信給罵沒了。
5、自暴自棄。孩子經過多次的努力,但是還是沒有換來明顯的改變,最終選擇自暴自棄。
找到了原因,那我們接下來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對學習的信心呢?如何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變得更有自信呢?
(一)調整觀念
第一點,要幫助孩子調整觀念。調整什么觀念呢?首先是調整孩子對學習成績的看法:
成績
父母要告訴孩子:“學習成績只能說明,我們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說明不了什么;成績差,不代表你這個人很差,成績很好,也不能說明你這個人就很優秀;它只能體現我們能力中的一小部分!”;父母要知道,孩子之所以會非常看重成績,其實很大原因是我們父母對孩子錯誤的暗示導致的,很多家長非常希望自己孩子考更好的成績,拿更高的分數,經常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對孩子的成績過度的關注,每次考試,甚至比孩子還緊張,生怕孩子考砸了,人生就輸掉了;
因此,父母對孩子成績過度的關注,必然導致孩子,從內心里也把成績和分數,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一旦成績不理想,孩子就感覺輸掉了一切;所以,當孩子成績不理想,父母就應該反過來引導孩子,告訴孩子:“成績不代表一切,成績說明不了什么,孩子你要記住,不管你的學習成績怎么樣?但對于你的人生而言,你永遠有機會,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挽回局面,來獲得人生的成功,而不一定非得依賴學習成績和分數!”,這樣孩子就能夠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學習中可能遇到的挫折打擊和困難;
當然,父母最好一開始就和孩子傳遞這種觀念,這樣的話,如果孩子成績確實不錯,也不容易養成驕傲自大的心態;萬一成績不理想,面對學習上的挫折打擊,也不會輕易被打到,因為孩子已經在自我意識觀念里,注入了抗挫折,抗打擊的“精神疫苗”;
但是,如果當孩子已經遭受學習挫折打擊,徹底喪失了信心之后,父母再這樣引導,往往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但是,亡羊補牢,及時彌補也總比一輸再輸要好得多,不是嗎?
排名
其次,父母幫助孩子糾正對學校排名制度的錯誤認知。很多父母,一聽到老師說自己孩子,在學校年級或者在班里的排名情況,整個人立馬就變得緊張兮兮的,好像是正在經歷什么人生大事一樣,如果聽到的消息是,孩子這次考試有進步,排名靠前了,家長就眉開眼笑,對孩子的態度比親媽還親;
相反,如果聽到的學習退步了,排名靠后了呢?立馬眉頭緊鎖,拉下個臉,比后媽還可怕!其實,這一切,孩子都看在了眼里,記在了心里;孩子就像父母情緒的鏡子,父母對待孩子的學校排名,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深受影響,把排名看的比天還大,甚至比命還重要,一旦排名靠后了,就受不了了,也開始整天緊張兮兮,心中總有一種莫名的焦慮,揮之不去;
更嚴重的,就是選擇逃避的態度,拒絕回學校上課,為什么呢?因為學校的排名,就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讓孩子每分每秒,都置身于痛苦與煎熬當中,其實,傷害孩子的,不是排名,而是父母錯誤引導以及暗示下,孩子對排名的態度和認知;
因此,當孩子缺乏信心的時候,父母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把孩子的成績或者排名看得太重要,才導致孩子陷入了深深的挫敗感當中,這個時候,父母就有必要重新向孩子表達清楚,對學校排名的正確態度,如何表達呢?
父母可以向孩子傳遞這樣的觀念:“孩子啊,你知道什么叫做高手嗎?真正的高手,不是排名非常靠前,然后開心得意;而是就算排名排在了后面,心態也和排名靠前的孩子一樣,樂觀對待,這才是高手!考試考了第一名,很開心,這算不上本事?考試考砸了,哪怕是考了倒數,也能夠以平常心對待,這才是真正的厲害!所以,孩子啊,你要做人生的贏家,要做心態的高手,考試排名,只是對你心態的磨煉,知道嗎!”
當然,這絕對不是縱容孩子考差了也無所謂,而是要給孩子傳遞了一種觀念——心態比結果更重要!為什么呢?因為結果出來了,我們是無法左右的,但是心態,我們卻可以隨時調整,引導孩子放寬心態,孩子才能夠卸下包袱,輕松上陣,在學習的海洋里,盡情遨游!
名校
接下來就是幫助孩子調整對心儀院校的看法和觀念。不管是高中還是大學,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夢寐以求想要考上的學校,但是,每當高考、月考或者模擬考成績下來后,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孩子,一拿到成績單,發現自己的分數沒有達到心儀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就感覺受到了天大的打擊,瞬間天旋地轉,就像迎來了世界末日,生活徹底失去了盼頭;有的孩子甚至用自尋短見的方式,來洗刷這份生命無法承受的失敗;孩子的心,就像一顆玻璃水晶球,容不得半點劃痕,一旦與殘酷的現實碰撞,瞬間支離破碎;為什么孩子的心這么脆弱呢?
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一個問題:孩子的心態主要是受誰的影響呢?歸根到底,是受我們父母的影響,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父母經常給孩子傳遞這樣一種觀念:“加油,只要努力,只要全力以赴,只要用功讀書,你就一定能考到自己理想的院校!”,孩子很天真,真的就信以為真,但實際上呢?不要說孩子,就拿我們大人來說,努力就真的一定能夠換來成功?未必吧,成功還有賴于機遇、人脈、知識儲備、以及運籌帷幄的能力,就算這些都具備了,你還得有成功的運氣呀,同意嗎?如果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作為前提條件,光是靠盲目的努力堅持,如果真的取得了成功,那恐怕也只是偶然吧?我們再回到孩子對待自己目標院校的態度上,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首先,要告訴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標,因為有了目標,我們才有前進的動力,才有不畏困難的勇氣;同時,也要提醒孩子,努力不一定都能成功,就算你拼盡全力了,也不一定就能考上自己心儀的院校,但是,你要記住,人生不是五十米賽跑,而是一輩子的馬拉松,只要你不放棄,你就永遠有機會贏!中考失利了,我們還有高中三年,可以挽回局面,高考不理想,我們可以在普通大學,繼續努力追趕,同樣可以力挽狂瀾,別忘了,馬云也是普通大學走出來的;哪怕高考落榜了,我們也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技能在這個社會上,占得屬于我們的一席之地,因此,我們可以不改變目標,但是我們一定要靈活的調整抵達目標的途徑,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像這些觀念,我們父母真的非常有必要時常灌輸給孩子,孩子就能在內心建立起一座抵御失敗以及挫折打擊的城墻,不管面臨怎樣的處境,依舊能夠保持信心,耐心等待時機,最后反敗為勝。
(二)鎖定焦點
在幫助孩子調整對于成績、排名、院校等容易摧毀孩子學習自信的觀念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孩子選擇并且鎖定積極的焦點,什么意思呢?我們父母可以回想一下,以往我們和孩子溝通,都是把注意力聚焦在哪些地方呢?往往是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同意嗎?——“怎么10道題,你居然錯了8道題?”“怎么這次月考成績又退步了?”“怎么這道題教了你那么多次,你還是不會?”“怎么你那么調皮,那么壞,老是惹禍!”……
你看,在父母的眼里,孩子被強調的,全部是缺點,全部是不好的,沒用的,讓人討厭的地方,你說孩子又怎么可能會對自己有信心呢?如果孩子對自己都失去了自信,我們又怎么能奢望孩子在學習上,能夠自信滿滿?又怎么能奢望孩子在未來的工作以及事業上能夠當機立斷,雷厲風行?不可能嘛,對不對?那我們父母到底應該怎樣來培養培養孩子的自信呢?父母應該如何溝通,才能夠讓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依舊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呢?
最重要的技巧就是,父母要善于引導孩子關注那些自己做的好的方面,鎖定并且聚焦孩子哪些曾經有過的成功經歷;切記,想要幫助孩子重新找回對學習的自信,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提供自信的依據,怎么提供呢?比如孩子做了10道題,錯了8道,我們就不要訓斥孩子:“你怎么錯了8道題呢?”,而是應該鼓勵他:“孩子,你這次做對了兩道題,是一個好的開始,下次爭取做對3道題,我相信你會越來越好,加油!”孩子受到了鼓勵,學習起來就更有勁頭,自然而然,對學習就更有信心了;
同樣的,如果孩子期中考成績退步了,我們不要板著個臉對孩子說:“你怎么搞的,怎么退步了那么多!?”,而應該告訴孩子:“不錯,你把你該做對的地方都做對了,這一點很好,下次要繼續保持,同時,爭取把更多會做的題做對,你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又肯定了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而且還對孩子下一次考試,提出了新的期待,真的是一箭三雕,一舉多得;
相反,如果我們的父母,一上來就破口大罵,責備打擊孩子,不僅改變不了孩子退步的事實,而且把孩子的原本做的好的地方,也全盤否定掉了,結果回過頭來,我們還希望孩子能夠自信一點,狀態好一點,那不是開玩笑嗎,對不對?你把孩子自信的依據全部都給否定掉了,試問孩子依靠什么來支撐自己的自信呢?同意嗎?
因此,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引導孩子聚焦并且鎖定自己身上的積極方面,孩子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并且越挫越勇!
(三)建立夢想
最后,我們要引導孩子建立屬于自己的夢想,我們常說,人因夢想而偉大,沒有夢想的人生是蒼白的,一個人擁有了夢想,他才有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動力,那我們父母應該如何來引導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夢想呢?
嘗試
首先是鼓勵孩子多嘗試。很多家長責備自己的孩子,說自己的孩子學東西,老是堅持不下去,三分鐘熱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持之以恒的心態;其實,父母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孩子的“三分鐘熱度”,從哪個角度呢?對夢想發出邀請并且嘗試的角度——孩子沒有試過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對不對?
孩子說想要去學畫畫,結果沒學多久就不去了,說明什么?說明畫畫這件事情,無法給到孩子帶來持續堅持的動力以及快樂,同時,也說明這件事未必是最適合孩子的,只要孩子對夢想發出了邀請,嘗試過了,這件事情的使命就已經完成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做事情“三分鐘熱度”也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判斷并且檢驗出,這件事情能否成為孩子的夢想,同意嗎?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扣的第一顆紐扣就一定是對的,多鼓勵孩子去嘗試,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夢想的種子,就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發芽了。
觀察
其次,父母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時刻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以及點滴的成長。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孩子的這種“天才”,往往被我們自以為是的父母給忽略了,比如,有的孩子善于觀察,能夠蹲在地上看一天的螞蟻,但是我們父母卻認為孩子這樣不正常,是自閉心理,應該多和人交往,于是,硬是要把孩子推進人群中,逼著孩子去交際;
有的孩子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喜歡在書本上亂涂亂畫,天馬行空,家長看到后,卻氣不打一處來:“你看你,學習一塌糊涂,整天就知道鬼畫符!”,指著孩子的作品一頓亂罵,而且還要求孩子以后必須保持書本干凈整潔,不準亂涂亂畫,一旦發現,下個月的零花錢全部取消!嚇得孩子再也不敢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了……其實,很多孩子的天賦,在一些父母的傳統觀念,以及固有思維的盲目要求下,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就已經被扼殺在搖籃里了;
因此,在培養孩子的夢想上,父母必須要有包容接納的態度,允許孩子天賦的多樣性,切記,成功沒有固定的公式,父母要善于觀察,根據孩子的特點來培養,因材施教,孩子的生命,才會有更多的可能。
強化
最后,當孩子找到了自己感興趣并且擅長的事情,父母就要不斷的幫孩子明確目標,引導孩子樹立自己的夢想,并且不斷鼓勵強化孩子向目標邁進的心態;如何強化呢?
父母可以經常和孩子交流探討,問孩子:“未來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呀?”、“長大后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呀?”、“怎樣才能通過自己擅長的技能來改變世界呀?”等等,總之,多向孩子提出問題,引發孩子對未來的思考,鼓勵孩子用夢想來鞭策以及約束自己的行為,從今往后,每天叫醒孩子的不再是鬧鐘,而是孩子的夢想!
另外,父母還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幫助孩子樹立榜樣,并且和孩子一起探討,實現夢想的各種途徑……當孩子能夠把目標放在未來,并對自己的夢想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他就更容易戰勝學習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心中有夢的孩子,不管身處那種困境,他永遠能夠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心中有夢的孩子,不再是需要家長攙扶保護的小草,而是一顆拼命扎根、主動生長、不畏風雨的參天大樹,而我們父母就是為這棵大樹的樹根,提供養分的沃土,因此,只有我們父母覺醒了,并且充分改善了自己思維的土壤,孩子的成長才能夠長盛不衰!孩子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充滿自信以及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