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孩子越來越大越不聽話了怎么辦)
最近有個家長問我:“我家孩子小時候可聽我話了,乖得不得了?,F在人大心大,什么都不聽我的了,整天往自己房間里一鉆也不知道在干嘛,我說和他多交流交流,他要么敷衍,要么不吭聲,要么和我頂嘴,以前好好的一個孩子,這到底是怎么了???”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其實呢,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父母權威感的逐步喪失,幾乎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為什么呢?這就要從兒童的認知發展說起了。
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聽話?
——首先你得了解權威感的年齡變化
權威和領導關系是兩種最主要的社會人際關系之一(另一大類是親密關系),兒童對最初權威的正確遵從會影響到他們長大后對社會上一切權威的遵從或反抗。
皮亞杰總結出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特點,認為道德發展中的第二階段叫做他律道德階段(5、6歲~8歲),又稱權威階段。也就是說,6-8歲的兒童,已經開始學會了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范,但與此同時,他們把人們規定的準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
但等孩子再繼續長大,他們將進入第三階段——可逆性階段(12-14歲),這個階段的大孩子已經不把準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是認作大家共同約定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話,那么規則就是可以改變的。大孩子會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包括父母)之間可以發展互相尊重的平等關系(“你讓我遵守,你也必須遵守”),規則也不再是權威人物的單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證人們互惠的可逆特征。
(比如“你是我老板/客戶爸爸/給我很多錢,那我就聽你的吧?!狈駝t,“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霸氣總裁范兒對12歲以上的人就不太好使了。)
所以權威感的喪失,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下圖中,從二年級到高二,不管權威對象是父母還是老師亦或者社會人士,兒童對權威人物的服從傾向都是一路下滑的。
怎么才能讓孩子大了還聽我的呢?
——你還得了解權威感的組成因素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問我這類問題的父母還挺多。但相反的例子,我也曾遇到過。
那是我在聽一個電競冠軍講述自己從電競選手轉型為游戲主播的講座時,臺下大部分家長的提問是:
“請問你是怎么防止沉迷游戲的呢?”
“奪冠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玩游戲的普通青少年你覺得他們的未來在哪里?”
“你現在收入是高,可是等你老了你怎么辦呢?”
只有一位中年男士問:
“哪款鼠標和鍵盤值得入手?”
在座的其他人都哄堂大笑,但這位男士并不是開玩笑,而是很認真地記下了那位電競冠軍的推薦。
講座散后,我與他攀談了幾句,得知他的女兒在某名校念大學。他說:
“女兒小時候最不怕我,最不聽我的話,因為我最寵她。但是現在她最聽我的。因為她做小組作業的時候我能給她指導,她在遇到重要選擇的時候我會給她建議,年輕人世界里的新奇玩意兒,我也能和她聊上幾句。我的建議是,不管多大歲數,我們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樣孩子才會服你?!?/p>
當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在說“要想讓孩子聽話,父母就得去學打游戲”。而是想告訴你們,為什么這位女兒越大反而越聽父親的話呢?
這就要說到父母權威感的來源了。
研究者發現,父母的權威感(俗稱“威信”)來源主要有4個成分——權威定向、知識定向、身份定向以及行為定向。且這幾個成份在兒童認知中的重要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顯著的變化。
權威定向:這個人是管事兒的,他當家他做主,什么事兒都是他說了算。
知識定向:這個人懂得多,說得對,讓我心悅誠服。
身份定向:父母之命,不可違背,還是聽他們的吧。
行為定向:做錯事情要挨打的,所以要聽話。
研究調查發現,5歲的兒童對權威的認知(服從)主要出于行為定向(害怕懲罰)以及身份定向(對方是大人的身份)的考慮;而10-13歲的兒童對權威的服從則主要從知識定向的角度來出發(對方是不是大人已經不重要了,以理服人最重要)。
換成大白話說就是,孩子小時候聽話,主要是怕打怕罰。這個階段對孩子的管教,往往需要以獎懲制度來進行約束;大了以后管教,強化與懲罰的用處就不大了,因為這個時候懲罰他們也不怕了,打架你還有可能打不過他……這時候還想讓他聽你的話,主要就看你的認知水平是否能對他的人生進行有效指導。
例如:
他不會做的數學題,你會好幾種解法;
他和同學相處不好,你教他一招讓他備受歡迎;
他完成不了領導交待的任務,你教他方法讓他成功勝任……
他不會做的數學題,你會好幾種解法;
他和同學相處不好,你教他一招讓他備受歡迎;
他完成不了領導交待的任務,你教他方法讓他成功勝任……
這種時候,他會格外信服你,自然會把你的各種建議當回事兒的。
你不是“生”而為父母,你是“學”而為父母。就像牛群和馮鞏的相聲《威脅》里說的,“兒子長個兒咱不怕,咱是怕他長學問吶!”
(如果按考試成績來論輩分,誰叫誰爸爸還不一定呢?。?/p>
所以現在家長也不好做,前兩天還看到朋友圈有人發了張圖,沒有知識就不配有權威!
權威感發展不好會怎么樣?
——兒童的權威關系認知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保障。
從一定程度上講,兒童雖然知道服從各種特定權威的期望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們也并不應該完全照搬照行權威發出的各種要求。完全無腦服從權威,對他們的發展也并沒有多大好處。
比如,米爾格納姆的電擊實驗中,很多被試明知去電擊對方是錯的,也明知自己沒有性命之憂,卻還選擇加大電擊的電流,也是一種對權威的盲目服從;
再如,那些把孩子送去網癮學校電擊的父母,就是對假“權威”的無腦服從;
再比如,在某些消費場景中,如果推銷者呈現出一種“特別專業”的強硬態度,有些人也會在自己不情愿的情況下莫名消費。這也是對假權威的盲目服從。
合理的權威關系并不是對所有權威的所有規則、命令和要求都盲目認可和執行,而是一種理性服從。恰恰是這種服從中的理性對兒童的社會化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也是兒童自我意識不斷提高的表現之一。權威感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幫助一個人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并不是簡單地說“服從”好,還是“不服從”好,而是要建立一個對“權威”的正確認知和正確判斷,以及找出自己與“權威”的相處之道。
因為,為了更好地協調與權威間的關系,同時理解并執行從權威那兒發出的各種命令,一個人可能會去思考、探究、推理:
“我應不應該服從?為什么要服從?如何服從?如何不服從?哪些情況我必須服從?哪些情況我可以不服從?如何通過服從給自己帶來益處?如何避免不服從帶來的壞處?……”
因此,兒童對特定的權威關系不僅僅只有簡單的“服從”與“不服從”兩種行為反應,還含有一個復雜的內部認知過程,正是這一探究性的權威認知活動推動了兒童社會化進程,并使之日趨合理化,來讓他們更好地融入、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