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一年級家長(一年級家長如何緩解焦慮)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要期末考了,閨蜜對孩子的成績很憂心,這幾天一直在詢問我,要怎么提高孩子的成績。我看著自家孩子高不了幾分的成績,連忙寬慰道:“別擔心啊,才一年級呢,不急哈!”
我以為我的安慰能讓閨蜜振作,但是沒想到閨蜜一臉不可思議的看著我,帶著深深的不理解問道:“你怎么這么冷靜,一年級已經很晚了,想想那些三四歲就拿各種大獎的孩子,起跑線都已經輸了,再不奮力追趕,以后的未來怎么辦?”
我想說,沒那么嚴重,一年級的成績還決定不了孩子的未來。但是我看了看閨蜜滿臉嚴肅的表情,我想我是勸不動她了。
對孩子過度焦慮,是家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影響深遠。家長總以為自己是在為孩子光輝的未來嘔心瀝血,但其實,過度焦慮的父母很容易造成“問題”孩子。
一、焦慮型的父母容易造出“問題”孩子
焦慮型的父母容易造成“有問題”孩子,這個有問題不是指身體上的缺陷,而是人格上的不健全。
這種問題其實也能從孩子的外在表現中看出來,比如成績下降、內向不愛說話、逆反心理嚴重、人際關系出現問題等等。
這就是為什么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愈童年。”焦慮型的父母在焦慮下錯誤的行為,因此帶給孩子的“傷”,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就像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有松有緊家庭才能維系的長久,一直緊繃著的鏈條容易斷裂。
心理學家林文采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為什么有些父母帶孩子會那么累?如果養孩子養到披頭散發,焦頭爛額,這大概就是你養孩子的方法不對了。養得好的孩子,父母都是輕松的,而當你方法錯誤時,一個孩子就足以使你崩潰?!?/p>
家長過度焦慮,可不就是拉緊維系家庭的鏈條了么?家長附加在孩子身上的重重壓力讓孩子崩潰,也讓家長崩潰。
二、焦慮型父母的三個特點
焦慮型父母不是無跡可尋的,那些過度焦慮的父母也許焦慮的方面不一樣,但有著同樣的共性。
1、自戀
其實很容易發現,焦慮型的父母都相當不耐煩,對事情沒有耐心。他們潛意識里希望一切事物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當一旦事物沒有按照他們的希望發展時,他們就會很容易產生焦躁、惱怒的情緒。
這是典型的自戀傾向的家長,以嚴重的自我為中心,不容許孩子反抗,最最常見的案例就是“為你好”。
“為你好”就是家長以自我的經驗為基準,判斷孩子的可能性。這些家長的潛意識里,對孩子存在很多“應該”的猜想,比如我的孩子“應該”成績優秀、獨立自主等等。
而這些所謂“應該”的猜想,本質上就是家長潛意識希望孩子“一切按照我的軌道行進”。
2、過度擔憂
我的閨蜜就是典型的過度擔憂的例子,孩子才一年級就開始展望未來的成就了。
一年級,只是孩子正式上學的第一年,接下里還有初中高中,就這么以一年級的成績來擔憂孩子的未來真的是太早了。
可是,很多家長不這么覺得,從胎教班到早教班再到各類的興趣班,就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可起跑線到底在哪里?
我不否認生活中處處存在競爭,可是我更欣賞健康的競爭。
什么是健康的競爭?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因過度擔憂,就逼迫孩子邁入成人的戰場。
3、追求完美
“焦慮”其實也和“完美”緊密相連,很多家長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對“完美”的追求。
這里的“完美”不是對細節的追究,而是一種心態,不能接受孩子“平凡”的心態。
我們總認為孩子有種種“壞”習慣,我們最常見的事情就是督促孩子改掉“壞”習慣。
我們對待孩子就像是對待我們的作品,不容許有一點瑕疵。
可是我們的孩子終究不會成為我們的作品,每個人都有缺點,追求完美的父母不能容忍孩子像普通人一樣犯錯,不斷逼迫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出“問題”了。
什么時候,家長不再“自戀”、“過度擔憂”、“追求完美”,那么孩子的“問題”就不治而愈了。
三、家長如何擺脫焦慮的困擾
1、請勿試圖消除焦慮
說了那么多關于焦慮型家長的弊端,各位家長可能以為我是要說明如何消除焦慮。其實不是這樣。焦慮,作為我們的一種心理狀態,和其他情緒一樣,是無法被消除的。
家長們與其想著怎么消除“焦慮”,不如想想如何與這樣的情緒相處。
2、辨別自己的焦慮狀態
焦慮,讓我們七上八下,讓我們煩躁,讓我們做出一系列失控的事情。也許是孩子的成績單,也許只是看見孩子在玩鬧,我們就焦慮,所以辨別自己的焦慮狀態很重要。
辨別自己的焦慮,區分自己能夠控制與不能控制的事件,避免傷害到孩子。
家長可以列出一個excel:
第一行:觸發你焦慮的事件
第二行:觸發你焦慮的人物
第三行:觸發你焦慮的地點
根據分析就知道家長對孩子的那些方面感到焦慮,提醒要加倍注意自己不要在這些方面對孩子施加情緒暴力。
3、學會分享而不是發泄
焦慮時,如果有一個懂你的情緒、接納你情緒的人在身邊,情況將會非常不同,但我不贊同家長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焦慮。
就像我閨蜜有時向我表達自己的焦慮時,在我心情煩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也會向閨蜜吐槽,即使閨蜜什么都沒說,但說出口的行為本身就緩解了我的焦慮。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分享,而不是發泄。
親友之間分享自己的煩惱很正常,但是也要注意分寸,不要把朋友變成自己的情緒垃圾桶。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焦慮無處不在,重點不是家長消除焦慮,而是學會與焦慮相處,擺脫焦慮的困擾,避免傷害孩子,呵護孩子的人格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