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老公父母不讓(陪讀老媽怎么哄)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關于陪讀那點事兒又翻出新劇情了

近日,上海一女子
被不認真寫作業的女兒
氣到抓狂,連連咆哮
沒想到,她的父母樂壞了:
“哈哈哈哈哈,你也有今天!”
原來,20多年前
這位上海媽媽還是孩子的時候
她的爸爸輔導她功課時也是這樣
甚至還氣憤地寫下了一封家書
“爸爸非常氣憤
氣憤的是你對學習不持嚴謹的態度
氣憤的是你不理解爸爸媽媽的一片苦心
氣憤的是你為何不爭氣……
我設想
將來你的孩子發生你現在類似問題
你該會如何呢?”
現在,這個問題終于有了答案
陪讀那點事兒
大概永遠都沒有和解的余地了吧……
01、陪讀一怕:孩子不聽話
之前網絡上流傳這樣一段話:
“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還是命重要,作業什么的就順其自然吧。”
這可不是笑話,是有深沉的現實基礎的:南京一位33歲的媽媽,陪三年級的兒子寫作業氣到急性腦梗而住院。
躺在病床上的她說:“陪孩子寫作業,真有一種亡命天涯的感覺?!?/p>
網絡上有太多陪讀到崩潰的聲音:每次到了輔導作業的時間,平日里的小天使就變成了大魔王……
一會兒跟你要水喝,一會兒要上廁所,磨磨蹭蹭就是不能在寫字桌前安靜地待上10分鐘。
你強忍著心頭的怒火,恐嚇、利誘全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
終于,你河東獅吼,拍桌子瞪眼睛摔杯子一整套下來,孩子像一只受傷的小鹿一樣安靜地坐在桌前,還時不時的討好的看你一兩眼,很快你又覺得無比的內疚。
不過別擔心,用不了5分鐘,內疚就又被憤怒所取代,因為悲哀地發現孩子的作業一點進展都沒有。
打又不能打,怕碰破了皮;罵也不能罵,怕留下心理陰影……還能怎么辦?
跟這位媽媽似的,把腦袋伸進冰箱冷靜一下嗎?
02、陪讀二怕:有人拖后腿
不過對于廣大的“陪讀媽媽”們來講,最可怕的還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總有人在后面“拖后腿”。
你聲色俱厲的時候,那人偏偏和顏悅色;你一個爆栗敲在孩子腦袋上,那人立刻跑過來抱著孩子吹吹摸摸;你到點兒招呼孩子做作業了,那人帶著孩子一溜煙瘋玩去了。
你唱著白臉,那人永遠唱著紅臉,回頭還跟孩子說:“媽媽壞,咱不跟媽媽玩了!”
《沈陽晚報》刊載了這樣一樁家庭鬧劇:沈陽王女士說,她為孩子的學習操心得頭發都白了,老公卻總愛在她教育孩子的時候來拆臺。
她教育孩子“堅持就是勝利”,他就在旁邊說“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緊,多給他點玩耍的時間。”
孩子字寫不好,她讓重寫,丈夫就在旁邊說“孩子還小,你不要對他要求過于嚴格。”
很多次不想在孩子跟前吵架,她都忍了。
誰知一天她又跟孩子為了最近沒考好的事跟老公爭執,盛怒之下,老公直言:“哪有你這么教育孩子的?你再敢吼孩子,咱倆就離婚!”
為了孩子的作業問題,吵架吵到離婚,已經算是非常嚴重了,但是跟義烏一戶家庭比起來,還真是小巫見大巫。
妻子因為女兒寫字難看而開始對孩子說教,正當孩子淚流滿面時,丈夫回到家里,和妻子理論起來。
兩人越吵越兇,接著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
丈夫竟跑進雜物間,拿起一瓶農藥往嘴里倒……幸好后來搶救及時,這位沖動的年輕爸爸身體沒有大礙。
這些新聞,一件件都好像是黑色幽默一般,讓人在一邊笑的同時,內心又充滿了無奈和悲哀。
03、陪讀三怕:初心沒擺對
有網友開玩笑說,降低父母對于輔導孩子作業的恐懼,有利于提高生育率。
其實這樣動不動聲嘶力竭的“特色家庭作業教育”,不僅讓家長心累,孩子心里也不是個滋味。
一則“互懟式輔導寫作業”的小視頻里,女兒對媽媽怒氣沖沖大喊:“從今以后你的女兒就是個大笨蛋了!以后別叫我小美女了!”
原來,起因是媽媽教了一個多小時都沒教會一道題,威脅要把女兒的玩具送給別人,引發女兒爆哭,強烈反對。
從前叫人家“小美女”,做起作業來就叫人家“大笨蛋了”——仔細想想,孩子也真夠心酸的。
我們總說陪讀的爸爸媽媽有多辛苦,忘記其實孩子才是其中最受傷的存在。
沒辦法控制情緒的家長,把負面情緒全都傾瀉給孩子,依仗著自己的權威,還不準孩子哭出聲來。
“學不會”的時候,孩子才是最受傷、最感到困惑、最怕讓爸爸媽媽失望的人,正因為內心充滿挫敗感,才表現出不愿意學(抗拒)、分心做別的事(逃避)、作業拖拉(畏難)等等。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大人往往就會認定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更加火大。
帶著有色眼鏡看孩子,大人開始不斷責備、貶低或懲罰,而這些行為又激起了孩子更多的反抗,一個惡性循環就產生了。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作為家長,讓孩子寫作業,初衷可能只是他完成今天的作業,那么先問問自己:他有必要在固定時間寫嗎?有必要一筆一畫清晰工整嗎?有必要每道題都全對嗎?
當然,孩子認真寫作業,能夠做的全對更好,可是不全對也很正常,我們成年人也沒辦法把工作做到100%的完美,既然如此為什么要苛責孩子呢?
說到底,孩子“是否在痛苦地學”,比“有沒有學會”更值得關注——“有沒有學會”體現在短期的成績里,“是否在痛苦地學”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學習好的孩子,并不是因為長年累月勉強自己而學習好的;要是孩子學得很痛苦,他離“學習好”這個目標,也將越來越遠。
如果家長和孩子總是為了學習而大動干戈,真的建議家長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學習目標是不是定得太高了?自己的攀比心理是不是在作祟?怎樣讓孩子在這門學科上產生多一點興趣?
具體一點的問題,比如:孩子在這個知識點上遇到的困難究竟在哪里?是不是要找同樣知識點但是難度更低的題來啟發孩子?如果某個知識點不影響后續整體的學習,是否可以放過?
有時候心累,是因為初心沒有放對。
別等到多年以后,父母等著孩子感恩,孩子等著父母道歉,永不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