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如何緩解焦慮(焦慮的媽媽對孩子的影響)
沒有哪個母親不曾焦慮過,幾乎所有的母親在面對養育孩子的時候都是一個新手。想想我們剛拿到駕照,第一次開車上路,不焦慮是不可能的,焦慮才是一種正常狀態。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初為人母的女性都想做個“完美媽媽”,這不太可能,沒有誰會是完美的媽媽,所有的媽媽都在不停的犯錯與改變中伴隨孩子成長。
現在育兒的書、育兒培訓班、心理教育讓媽媽們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剛流行完美式教育,然后是猶太人育兒經,接下來是法式媽媽,至今還沒有看到一本把中國媽媽的育兒方式推廣到世界中去的書。
中國的文化是一種母性文化,中國式教育主要是母親在完成。從女媧造人補天、孟母教子三遷這些中國神話與歷史故事來看,中國女性骨子里就有養育孩子的才能。孩子們都是跟誰像誰,跟誰學誰,中國的孩子大多是跟著母親長大的。要做一個不那么焦慮的母親就要把三句話奉為名言:
一、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是媽媽必須要時時提醒自己的。
不管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做什么,孩子自有自己的生命旅程。哪怕你為孩子準備廣廈三千,不是他的他留不住,是他的東西自然會來,這樣的想法會給予媽媽平常心。
二、不完美的媽媽是好媽媽。
生命是自在的,媽媽可以做到最好,卻不能要求孩子也做到最好。媽媽做到最好是為自己負責,升華與豐滿了自己,說到底不是為孩子負責。一個好媽媽不一定教育出好孩子,原因是媽媽做得越好,孩子失去的越多。
孩子需要獨立地面對一些糟糕情景,生命是在經驗中成長的,媽媽為孩子想得太周全,孩子做人做事全被媽媽預設好了,教導好了,孩子從小就失去了選擇與決策的自由,內心的能量很差,長大以后需要孩子選擇的時候,沒有母親,孩子一選就錯。
不完美的、粗心的媽媽反倒給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想想看為什么好女人不容易遇到好男人?道理是相似的,這個女人什么都好,慢慢地,男人只能自甘墮落了。
三、三歲不看大,七歲不看老。
孩子的成長并不是搭積木,下面不正上面也歪。孩子更像是玩拼圖,隨時可以打亂了重來。佛教里有一個視頻叫“浮華原是一捧沙”,孩子任何時候的優劣都不長久。
我在做咨詢的時候,面對母親對孩子小時候淘氣頑皮、不被老師看好、諸事不順這些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我會問:“人都有三十年的運,或早或晚,你希望孩子小時候走運還是長大了才走運呢?”大多數母親會說還是長大走運好。
媽媽不要上心理學決定論的當,小時候沒有善待孩子,或者為孩子想得少,對孩子來說既可以是創傷讓孩子缺乏自信與自尊,也可以是禮物讓孩子從小就懂事聰明,有更好的自信與自尊。真如危機這個詞,危機是危險與機會并存。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養育方法,首先要看媽媽對自己是否滿意,如果覺得自己不錯,那么你喜歡的也是適合你的孩子的。如果媽媽對自己不滿意,那么你要想清楚一個問題,俗語說種什么樹結什么果,要看看你的家族里是否曾經出現過符合你期待的孩子。
你家祖祖輩輩沒有藝術家,卻妄想孩子有一天成為凡·高、畢加索、巴赫、莫扎特什么的,也不容易。允不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是衡量一個母親是否真愛孩子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現在的年輕媽媽或者準媽媽大多是“80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新世紀初是中國經濟與物欲比翼高飛的年代,在這樣的時代里成長起來的“80后”,從小就被壓迫在成為第一、成為人才、成為社會精英分子的外部壓力中,成長的焦慮一直是生活的主導意識,對孩子的焦慮是對自己焦慮的一種延續與再現。
孩子們將生活在未來的未知的社會現實中,我們無意識地把曾經經歷的壓力投注給了尚不確定的未來。
近些年有不少學者推崇散養孩子,不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在養育孩子成為社會商業化熱點的時候,推行這種做法的初衷是不錯的,問題是這些搞散養的老師是否具有引導孩子更好成長的人格素質與知識積淀,他們眼里看到的是錢,還是每個孩子自然成長中呈現的那些天賦的特點,并因勢利導地為每個孩子設定最好的自然長大方式。
完全的散養等于完全的不負責
動物都會不厭其煩地教導幼子謀生手段,更何況人類。不同年齡與秉性的孩子需要自然信息與人類知識的不同刺激,在合適的時候給予合適的教育才是重要的。
比如三歲以下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豐富情感與心靈;五歲左右引導孩子對人類文化(補習班)普遍涉獵,淺嘗輒止,幫助孩子建立對人文初始的興趣;七歲左右鼓勵孩子之間交往(散養唯一的好處),獲得友情、人際能力與團隊精神;十歲左右促進孩子理性學習與建立必要的規矩……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什么樣的媽媽他們最喜歡,最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我想第一要素是做孩子氣的媽媽:是用孩子的知覺去感受孩子,同歡共苦,不用成人的價值觀審視孩子。
第二要素是做孩子般好奇的媽媽,好奇是引導孩子對世界感興趣的最佳動力,好奇的媽媽會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歡樂。
第三要素是做未知的媽媽,孩子的眼睛天真無邪,一切生活都在未知情景中慢慢展現,媽媽內心保留巨大的未知,就不會把自己不好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而是愿意把自己停留在未知的感覺里,媽媽的眼里會閃爍出稚氣的光彩。
當然,溫暖、無條件接納、充滿關切、信任、尊重、感恩、慈善這些品質也是非常易于得到孩子的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