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過分粘媽媽(寶寶太過于粘媽媽怎么辦)
孩子產生“分離焦慮”的本質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01
今年小蘋果一歲半了,媽媽看著小寶漸漸活動起來的小身板,每天開心的笑容,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的甜。與此同時,媽媽也開始隱隱擔憂起來:“這孩子越來越粘我,以后可怎么辦?”
從小寶剛出生時的“挨床炸”,到現在媽媽每天上班時候與小寶分離,每一次寶寶撕心裂肺的哭聲總讓媽媽心疼又無奈:這以后怎么辦喲,我現在上個廁所寶寶都急得不行,那以后他上幼兒園了,還不得把幼兒園鬧個底朝天?
想著以后可能遇到的種種難題,媽媽好無助……
其實,這個時候孩子已經開始有“分離焦慮”的心理狀況了,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出現的心理狀態,妥善的應對這種心理會對寶寶起到正確的心理建設,如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寶寶安全感削弱,從而進一步影響親子關系,甚至會影響今后寶寶獨立人格的形成。
02
那么,什么是“分離焦慮”呢?為什么孩子會產生“分離焦慮”呢?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當媽媽或者其他看護人在離開孩子時,寶寶所產生的的粘人、哭鬧不停,和對方難分難舍的焦慮狀態。這一現象會出現在6個月—3歲的兒童身上,1歲半的時候“分離焦慮”現象會達到頂峰。和孩子的說話、走路一樣,分離焦慮是兒童成長中自然的、常見的現象,但不同的寶寶表現和焦慮程度會有所不同。
寶寶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是什么?
1、“客體永久性”認知尚未形成,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的前提條件。“客體永久性”,是皮亞杰在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出術語,是指兒童理解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的存在,即使個體不能知覺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該理論認為,當寶寶在0-2歲的屬于認知發展階段中的感知運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孩子由于沒有“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因此如果“媽媽”離開了寶寶的視線,寶寶就會認為媽媽“不見了”、“消失了”,這時寶寶已經和媽媽建立了親密關系,如若此時離開寶寶,他就會產生最初的“分離焦慮”,這也是為什么媽媽抱著寶寶睡就睡得很好,一旦放在床上就開始哭鬧的原因。當寶寶的安全感沒有得到保障,這種剛開始的自然的“分離焦慮”就會衍生成寶寶缺乏安全感的狀態。
2、環境的陌生、習慣的變化是進一步激化寶寶“分離焦慮”的外部原因。最明顯的“分離焦慮”就是孩子不愿意和媽媽分別,在幼兒園門口大哭大鬧,最后實在沒辦法,讓老師強制性的“抱”進去。這個時候,孩子離開了自己原有的生活環境,飲食起居等都和自己之前生活的環境截然不同。老師沒有辦法圍著孩子一個人轉,如若不處理好,孩子在幼兒園被忽視、強迫要求獨立的狀態會進一步激發孩子不愿意與媽媽分離的愿望。當這種刺激一旦產生,“分離焦慮”會愈發嚴重。
3、孩子產生“分離焦慮”的本質原因是缺乏安全感。無論是認知條件的不足,還是外部環境的不適應,其本質都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如若父母在預計要與孩子分離的前一段時間采取合適的方式,給孩子營造充分的安全感,并在平時生活中加以鼓勵、安慰和支持,那么孩子的“分離焦慮”現象就會減輕很多,同時,孩子也能從“分離焦慮”中自我成長,感受到“自我克服困難”的滿足感和價值感。
03
那么,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1、通過“躲貓貓”等游戲幫助孩子形成“客體永久性”的認知。在還未形成“客體永久性”時,寶寶會認為“看不見”=“消失”=“再也回不來”了。因此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形成“媽媽不會消失,媽媽只是去忙一下,會回來的”的認知。這可以從生活的小事中著手:如常和孩子玩“躲貓貓”的游戲,讓孩子在潛意識里明白媽媽“消失了一下是可以回來的”, 在玩兒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媽媽可以不著急“現身”,而是強調“回來”等字眼,在大聲說完“媽媽回來了”之后再現身,讓孩子明白“媽媽說回來就一定能回來”,這為后期媽媽要上班、去幼兒園接送孩子分離時對孩子承諾“一定會回來”有潛意識的幫助和肯定作用。
2、留出一段分離準備期,采用“階梯式分離法”所謂“階梯分離法”,是指把分離的時長拆成一個一個的小任務,難度逐漸遞增,最終達到預期的分離距離和時長。如:
寶寶在玩游戲的時候,媽媽可以將分離的距離和時間進行切分,從而變成:
媽媽就坐在寶寶旁邊——媽媽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距離寶寶較遠——媽媽下樓去扔垃圾,大概兩分鐘——媽媽去廚房做飯,大概半個小時——媽媽出門買菜,大概一個小時——媽媽出門辦事,大概兩個小時回來。
當媽媽把分離的距離和時長由“階梯式分離法”為寶寶呈現出來時,寶寶的心理預期就會慢慢上升,慢慢接受與媽媽的分離。
3、在實際操作中,要進行妥善的溝通和安撫。
首先,要提前與孩子說清楚去向。“媽媽去哪里,做什么,多長時間回來”,要與孩子說明白,即使是丟垃圾這樣的小事,也要提前說清楚,不要讓孩子產生未知的恐懼。尤其要把握好“回來”的時間。寶寶特別看重媽媽“回來”是否準時,這是它能否與媽媽建立分離時的信任感的關鍵因素,當孩子知道媽媽“總會回來”的時候,其焦慮感就會降低。
其次,學會用孩子的語言來解釋。如有些家長去上班的時候跟孩子說“媽媽要上班賺錢,不然怎么養你”,這樣的話在孩子看來是困惑的,孩子如若不明白父母的語言,那么所有的安撫和溝通既為無效。應該用孩子的語言進行解釋。如有一位媽媽是服裝設計師,她跟孩子說,“你喜歡你昨天穿的衣服嗎?媽媽要去幫別的小朋友做像小寶這樣漂亮的衣服啦,等你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就回來啦。”在分離時間上,不妨用孩子的作息時間去解釋,這樣孩子更容易理解。
最后,離開的時候不要磨蹭,果斷一些。即使孩子理解媽媽的離開,知道媽媽會回來,她在分離的時候還是會產生“分離焦慮”還是會表現出一些哭鬧行為來“阻止”和媽媽分離。這個時候,媽媽不要拖泥帶水,在與孩子溝通好的前提下需要果斷的離開。要知道,媽媽“越難舍難分”,寶寶“越覺得自己的阻攔有希望”,那沒有阻攔成功的失落也會越強烈。因此,在離開時,只需要保持微笑,迅速出門即可。
4、回家后進行正面強化 。當回到家后,媽媽可以強調自己“回來”的“說到做到”,同時不要再去重提寶寶離開時是否難過,而應該正常的、自然而然的和寶寶交流起今天所做的開心事,讓孩子明白,就算媽媽不在,寶寶也可以玩得很開心。同時對寶寶的行為予以鼓勵和強化。“寶貝,我聽說媽媽走后你很勇敢呢,和奶奶玩游戲玩的很好呢,真是個大孩子了。”
“焦慮分離”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事情,有的孩子得到妥善的關注,在克服自身焦慮的同時建立起更為勇敢、獨立的人格,有的孩子的“分離焦慮”沒有被重視,造成親子疏離,萎靡不振。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讓他們在自由、溫暖、安全的環境下自由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