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關注孩子很焦慮(家長對孩子的焦慮)
來自生活中各方面的壓力,常常會讓我們成年人產生焦慮感。我們總是羨慕小孩子的無憂無慮。但其實,小孩子也常常會有焦慮感,只是他們的焦慮往往不被父母重視,甚至不被看見。焦慮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父母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孩子的焦慮感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以下幾點,希望能給家長一些幫助。
1.擔心父母拋棄他,不再愛他
有些家長經常這樣恐嚇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
這種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是最大的,它容易激發孩子潛伏在內心的焦慮感。
孩子最大的恐懼就是父母不再愛他,要拋棄他。當幼小的孩子聽到父母這樣說的時候,最開始他們會感到害怕,然后是憤怒,最后就是一種報復性的犯罪心理。
所以父母不管是開玩笑還是生氣,都不應該講出類似這樣的話。
比如:父母要出門的時候,有些孩子會大哭大鬧,不讓父母出去。有些父母圖省心,就會偷偷地出門。這樣做其實就是在忽視孩子的恐懼。
父母應該坐下來,耐心地告訴孩子,自己一定要出去,待辦完事就會回來,讓孩子放心。如果語言起不到作用,家長還可以把這種情景融入游戲當中,讓孩子能感知父母出去了會回來。讓他安心地呆在家里。
讓孩子放心,不管發生了什么事,父母對他的愛都不會變,更不會拋棄他。這是消除焦慮感的有效辦法。
2.內疚
當孩子做出了不符合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的行為時,他們會感到內疚,繼而產生焦慮。當孩子有了被父母禁止的負面情緒、“受人鄙視的不好的”想法時,這種內疚感會更加強烈,最后導致更大的焦慮感。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就是要接納、理解他的情緒。當孩子知道自己可以無所顧忌的想象,而不會影響父母對自己的愛時,他們的焦慮感就會淡化,甚至會消除。
當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意見時,父母可以這樣說:“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我和你有不同的想法”“你的看法對你來說可能是對的,我尊重你的看法,可我和你的看法不一樣。”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有時候無意識的解釋,也會給孩子帶來內疚感。
比如:三歲的孩子李強見到了兩個星期沒有來幼兒園的老師,他生氣地抓住老師的帽子就往外跑。老師和媽媽追了出來,媽媽說:“老師生病住院了兩個星期,現在好不容易才好了,你拿走了她的帽子,老師又感冒生病了,怎么辦?”
媽媽這么長的解釋,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老師生病是因為他引起的,這就增加了他的內疚感。因為她小小的年紀無法消化這么復雜的事情。
碰到這樣的事情,應該用簡潔的語言來跟孩子說,或者直接拿走孩子手里的帽子。事后老師可以慢慢解釋這兩周沒來幼兒園的原因。
3.不信任和不耐煩
當孩子被阻止去參加某種活動,或不讓他承擔他能夠承擔的責任時,孩子的內心是不滿和憤怒的。當孩子還不能熟練地做某事、父母卻總在一旁不停地催促他時,這都會讓他感到焦慮。
所以信任孩子,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對孩子多點耐心,讓孩子在不被催促和辱罵的情況下學習,孩子的焦慮感會大大減少
對于年幼的孩子,效率就是他們的敵人。他們穿衣服扣扣子慢,系鞋帶慢,打開瓶子的蓋子慢。這個時候家長要多點耐心,同時還可以對他們說:“這個蓋子確實很難打開”“這顆扣子不好扣”……
這些貼心的話,并讓孩子感到很安慰。如果他們成功了,他們會很有成就感,如果失敗了,因為父母能理解他,他也不會自責、內疚。
4.父母之間的沖突
夫妻關系不好,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都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焦慮感。
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會覺得父母吵架是因為自己引起的,聽上去感覺到很沒有道理,可事實上這就是小孩子心里的想法。
如果夫妻意見不合,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兩個人坐下來平靜地談,讓孩子看到他們對不同意見的一種處理方式。如果實在要吵架,也請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
有些家庭甚至會讓孩子在父母之間做選擇,要求孩子去替他(她)監視另一方,此時孩子的內心會非常的焦慮,因為他愛父母兩個人。
對于父母離婚的家庭,孩子的焦慮感會更甚。這時父母就要采取措施,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雖然離婚了,但他們對孩子的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并且給孩子一段時間,去調整自己的內心,適應新的生活。
5.生命的逝去
在孩子幼小的心里,還不能完全理解“死”是怎么一回事。大人給他們委婉甚至是含糊的解釋,會讓孩子產生誤會。
有些人會把“死”說成“睡著了”“去天堂了”。
孩子就會想:睡著了怎么還沒醒過來呀?去天堂多好呀。甚至有個孩子還在祈禱自己全家人都死去,好上天堂。所以家長應該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真相。
對孩子來說,跟他最親密的人或寵物死了,再也回不來了。他會感覺到自己被拋棄,不再被愛了,這都會讓他們感到很焦慮。
幫助孩子緩解這種焦慮,首先就是要充分允許孩子釋放出他們的情緒,允許他們難過、傷心。其次,引導他們把他們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父母認真傾聽,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安撫作用。在孩子跟父母說的時候,父母要對孩子的情緒、想法表示理解。
比如:孩子的奶奶去世了,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我知道你很想念奶奶”
“你非常喜歡她,她也喜歡你”
“我知道你希望奶奶能回來”
“我知道你希望奶奶還活著”
類似這樣的話,表達的是父母對孩子想法的理解和接納。同時給他一個愛的擁抱和關切的眼神,會讓孩子感到很安心。
成長不容易,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困擾、擔心和焦慮。父母不可能幫助孩子消除所有的焦慮,但父母應盡可能地去向他們表達理解與關心,幫助孩子處理焦慮情緒,幫助他們為煩惱憂慮的事情做好前期準備工作。讓孩子能感覺到父母的愛,一直在源源不斷地流向自己,這才是孩子戰勝焦慮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