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收拾玩具?其實你只需要做好這幾件事(孩子玩玩具的時候,您是怎么引導的,你遇到過什么難題)
想必很多寶媽在家帶娃的時候,最為頭疼的就是孩子散落在地上的各種玩具,似乎永遠都收拾不完。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前幾天我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就目睹了類似的畫面,也感受到了寶媽面對這一問題的崩潰感。
她家寶寶現在一歲半,正是剛剛學會走路且精力旺盛的階段,而且還特別喜歡玩積木,所以家里的各個角落都有散落的積木塊。
當時我在朋友家的時候,就看到朋友剛把積木給收拾好,孩子就又把積木給弄得到處都是,所以朋友表示她的強迫癥都快好了一半,因為實在沒有精力跟著孩子去收拾。
我在聽了朋友的哭訴后,對其安慰了一番,但也建議朋友不妨可以不要跟在孩子后面收拾積木,因為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更加喜歡看似“雜亂”的環境。
為什么家長不要收拾孩子玩具?
其實我和朋友提出這樣的建議,并不是沒有根據的。此前就有國外的科學家做過研究,發現人們如果處在比較雜亂的環境當中,大腦會一直保持活動狀態,會始終處于一種探索狀態,這對于孩子創造力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
這其實可以利用破窗效應進行解釋,因為破窗效應是指當一面窗戶被打破后,如果窗戶沒有被及時修理好,那么旁邊的窗戶就有可能會接二連三的被打破。
但如果窗戶一直是完好無損的,那么人們為了維持這種秩序,就不會出現接二連三破窗的情況了。
所以家長不妨可以將這一效應搬到現實中,當孩子一直面對的都是整齊的玩具,那么他們可能會因為破窗效應的緣故,為了維持玩具整齊的秩序,不敢將整齊的玩具給弄亂。
但如果玩具一直呈現比較雜亂的狀態,那么孩子在這種雜亂中,就會比較容易主動地將其給弄亂,甚至會讓玩具按照自己的想法,呈現比較看似不規則的雜亂。
除了因為破窗效應的緣故,其實還有一些原因讓我不建議家長幫孩子主動收拾玩具,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呢?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了解一下。
1)會影響孩子玩玩具的興趣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當自己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原本興致是非常高的,但因為別人插了手,使得原本做事的興致蕩然無存,甚至連這件事情都無法繼續下去。
所以家長主動幫助孩子收拾玩具,也容易影響孩子玩玩具的興趣。因為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其實面對每個玩具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但如果家長主動插手,卻容易讓他們感到不知所措,從而出現問題。
因為在破窗效應的影響下,家長的這種行為,其實相當于是將孩子的破窗進行了修繕,導致他們接下來無從下手。
2)會讓孩子依賴家長幫自己收拾
其實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這點,但事實上,如果家長一直都幫孩子收拾玩具,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因為在他們的認知當中,家長就應該幫自己收拾東西。
雖然這在家長看來,可能是無關緊要的,畢竟這是自己的孩子,但這對于孩子的成長并沒有好處。
著名教育專家孫云曉就曾在講座中談到: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家長必修課。
因為孩子玩玩具的年齡段,正是他們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他們對于父母依賴心理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家長如果過度插手孩子的事情,很容易讓孩子滋生出不良習慣。
3)影響孩子的秩序養成期
蒙臺梭利曾經提到:孩子的0-6周歲,是他們秩序養成的關鍵期,他們會對周圍事物逐漸建立自己的秩序感。
這其實是很容易被家長忽略的階段,但卻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通常在這一階段,孩子對于許多事物都有著非常敏感的秩序感。即使他們在玩玩具的時候,雖然會表現出雜亂的樣子,但也有著屬于自己的秩序感。
所以教育專家孫瑞雪就曾指出:家長如果在這一階段,對孩子的秩序養成進行了插手,強行終止了孩子的秩序感,那么對于他們秩序養成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引導孩子自己收拾玩具?
雖然我建議家長不要主動收拾孩子的玩具,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就要慣著孩子將玩具亂丟,所以家長也應該用一些策略,引導孩子主動收拾自己的玩具。
●要讓孩子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
孩子在出生后,就如同一張白紙,所以對于許多事情都是沒有意識的,這也包括對玩具的整理與收拾。
因為在這一階段,孩子也只是對玩具位置的秩序,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但是他們并不能認識到自己需要將這些物品進行歸位。所以家長需要對孩子的物權意識進行培養,明確這些玩具的收納責任也是屬于他們自己的。
當然在一開始,孩子可能并不能理解家長所說的責任,也不能理解什么是個人物權。
所以孩子可能會表現出一些不適應,甚至出現反抗的行為,那么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告知孩子,例如這些玩具如果不主動收拾,就會被沒收等等。
時間久了后,孩子就會養成這方面的意識,明白自己如果不收拾的話,可能會造成一些后果。所以他們會逐漸嘗試性地對自己的玩具進行收拾,在進入這一階段后,家長就可以對孩子進行下一步的引導了。
●引導孩子進行玩具的分類收納
孩子在有了最初的整理、收納意識后,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進行分類歸納了,幫助他們正確收納自己的玩具,這對于孩子秩序感的建立也很有幫助。
①和孩子一起選擇收納工具和空間
很多寶寶不愿意收拾玩具,其實和這個過程太過枯燥有一定關系。要知道玩具在收納的時候,是一個比較機械性的動作,是一個并沒有太多創造性的過程,所以很多寶寶會因為覺得無趣,從而不愿對玩具進行收納。
為了避免這種枯燥感的出現,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選擇收納工具,挑選一些孩子比較喜歡的收納箱。例如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收納工具,讓孩子在收拾的時候,也能找到一些樂趣,就不會感到太過枯燥了。
而且家長可以和孩子規劃出收納空間,將家里的一部分空間劃給孩子,變成孩子自己的“玩具空間”,這不僅能激發孩子的責任感,也能督促孩子將玩具進行很好的收納。
②幫助孩子進行玩具的歸納、分類
那么很多孩子在剛開始收拾玩具的時候,并不會像大人那樣,能夠把玩具進行拆分,之后再進行分類擺放,他們可能會比較盲目,將玩具一股腦地放進收納箱里。
所以家長可以借此機會,對孩子進行歸納分類方面的教育。家長可以通過下命令的方式,先讓孩子把大件的玩具收納起來,之后再將中等大小的玩具進行歸納,最后再將小件玩具進行整理。
通過這種方式的訓練,孩子不僅能夠知道在進行歸納分類的時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同時對物品的分類也能有個最為初步的了解。
③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鼓勵
那么孩子在進行收拾歸納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家長對其的鼓勵。因為在孩子0-6歲這一階段,他們對于外界的鼓勵非常敏感,他們會通過外界對于自己的評價,從而判斷這件事情是否應該去做。
因此家長對于孩子的鼓勵,會讓孩子逐漸將這件事情納入自己的習慣當中,會覺得這件事情就該這樣去做。
但是在鼓勵孩子的時候,家長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只是機械式的夸贊,孩子可能并不一定會覺得父母是出自真心的。所以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對其作出針對性的夸獎,這樣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
●家長需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
家長想要孩子養成收納玩具的習慣,光靠孩子自己養成習慣是不夠的,家長也要做好一定的示范。
因為有的家長雖然想要孩子有好習慣,但是其自身卻并沒有做出好的榜樣,例如衣服、化妝品隨處放。這看起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落在孩子眼里,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解讀。
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好示范,可以在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自己也將其他東西一起收拾,這不僅能起到好的帶頭作用,同時也能幫助孩子增加幾番動力。
孩子玩具亂丟并不是什么大事,因為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家長一定要做好引導,幫助孩子樹立整理、歸納的意識,這也能讓孩子更好地度過秩序敏感期。
那么這一過程的引導與建立,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家長也要給予孩子一些耐心,同時接納孩子在此過程當中出現的負面情緒,這樣才能逐漸幫助孩子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