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叛逆的20個表現(家長如何應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為)
現在做父母的一提到孩子叛逆或者想到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了,都是一臉愁容。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其實如果家長能提前從孩子的一些行為當中發現一些端倪,做到先知先覺,適當調整跟孩子的相處方式,也許就可以在孩子的叛逆期少點斗爭多點祥和。
我們把青春期孩子容易產生的不良行為歸為了六類,這也是孩子帶給家長煩惱最多的幾種:
一、引起注意
積極型——孩子惡作劇、頑皮、打扮出格,引起更多的關注
消極型——答應了不做,忽略分內該做的事,愛咋的咋的
二、追求權利
積極型——反抗、不服從、頂嘴、有敵意,以顯示自己的強大
消極型——固執、抗拒,根本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
三、報復
積極型——孩子故意做令家長傷心的事、暴力破壞,粗野
消極型——會用怨恨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對人和事不友善
四、自覺能力不足
積極型——不守常規,專做刺激性強的事,包括賽車、做危險運動、飲酒、吸食毒品、性濫交
消極型——輕易放棄,不愿嘗試、甘心落后、逃學或用其他種種方式逃避,包括飲酒、吸食毒品。
五.表現優越感
努力追求最高成績、最高榮譽,看不起家長和別人,用優越感和別人對立。
六、尋求同輩接納
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去做種種事情,以尋求同輩廣泛地接納。這類行為的學后是孩子試圖通過社交與人際關系來展示自己的價值,以此獲得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有支配他這么做的動機,也就是孩子需要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是由于處在生長發育期,因為身體發育的高峰期、性與生殖能力的成熟期、自我意識和智慧知識的增長期而產生了這些行為時,是不是就淡定了很多?
這個時候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直面孩子的青春期,透過孩子的表面行為去發現孩子內心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并在他們抱怨的話里,理解他們的正面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