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叛逆心理講座視頻)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為什么叛逆?
孩子叛逆期怎么引導?按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來講,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的,針對孩子叛逆期的不同階段,父母的引導方法是不同的,賴頌強老師在講解孩子叛逆期怎么辦的課程里分析到,父母如何從孩子的心理,認知,情緒,行為,規則等方面綜合去引導。
孩子叛逆的內在需求是什么?
是什么讓孩子如此叛逆?
01
你不聽我的,你就是“叛逆”
“叛逆”這個詞,是家長發明出來的:“你不聽我的,你就是‘叛逆’,你就是錯的。”
如果家長不妄圖控制孩子,何談“叛逆”呢?青春期也叫“第二叛逆期”,人生的“第一叛逆期”是在兩三歲的時候。
這兩次叛逆都是為了獨立,第一次是為了行為獨立,要擺脫與父母行為上的共生,例如想要自己吃飯、自己騎車、自己走路、自己拿東西。第二次獨立是為了完成思想上的獨立,要有自己的意識、想法。
例如:我們天然地以為,如果“學習”是別人的意志,那“不學”就是自己的意志。其實,無論選擇“學”還是“不學”,都沒跳出被控制的輪回,都是個自動反應的程序機器。只有跳出這個思維的圈子,才能真正地去做自己的選擇與思考。
02
“獨立意識”、“角色混亂”、渴望接納與尊重
青春期非常重要的標志就是獨立意識的增強。
這個時期是從家庭走進社會的心理實踐期,期望從家庭中分化出來,獨立出自我,他希望“我就是我”,所以此時也有學生會為此而表現出一些很另類的行為,潛意識里他為了標識自己 ,區別我與別人,確認自我的存在感。這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尋找自我。青春期時希望意識上獨立與平等,可遇到問題又常常束手無策,期待家長的幫助,這也是青春期個體的內在矛盾。
青春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角色混亂”。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種自我定位失衡的情況。
青春期主要是歸屬與尊重的需求,渴望被接納與尊重。
不被接納就會反叛。
不被尊重就會離開。
03
長期的問題積累
短期的情緒性爆發
青春期的叛逆是長期的問題積累,借由青春期爆發。
所謂叛逆期的問題,其實是整個家庭教育,親子關系出了問題。很多焦慮的家長在控制孩子的過程中很好的緩解了自己的焦慮。
從一定角度說,“青春期叛逆”是個偽概念,你覺得孩子在叛逆,其實是你習慣了掌控,現在覺得孩子要脫離你的掌控,你就會有巨大的不安全感。
結果卻是你越想掌控,孩子就越反抗,你就越掌控不了;你越掌控不了,就越覺得孩子在叛逆。
事實上,中學生的逆反心理絕大多數是在家里與父母經常“對著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并發展到對父母以外的人或事,對學習、對生活、對社會等都會以“敵對”的態度去看待。
04
接納與尊重
無條件但有原則
首先,接納、尊重孩子。
其次,形成平等的、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渠道。
再次,接受孩子已經長大,開始從家庭進入社會的事實,并提供有效幫助。
最后,做到對孩子的愛無條件,但有原則。(例如,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這是原則。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因考試的成敗而改變么這就是無條件愛孩子。)
叛逆至少說明他是有力量的,只是這種力量我們還沒有找到引導它、讓它升華的方式。只要有力量,這力量就可以流動、轉化。試著改變你的關系,把這股力量引導到學習、運動上。只要孩子有力量,我們就可以找到轉化與升華它的方式,我們怕的是孩子沒有力量!
你的傾聽、理解、陪伴、幫助,將是他一生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