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有方法讀后感(親子溝通課件)
大型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了》有一期節目中的一個細節給小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吳尊帶著女兒NeiNei和兒子Max收玉米,Max發現一個更大的玉米,就把手里的玉米扔了出去。
如果你的孩子這樣做,你會怎么辦呢?
1. 默默撿回來,直接告訴孩子不能丟。
2. 把孩子教訓一頓,讓他自己承認錯誤,保證再也不犯。
3. 無所謂,反正還有許多玉米。
我們來看看“奶爸”吳尊是怎么做的吧,他簡直為我們做了一場教科書級的親子溝通示范。
首先,他沒有命令和強制Max去撿,而是自己彎腰撿了起來,邊撿邊明確地告訴孩子們:“這個不能丟。我們可以拿去煮。”
兩個孩子都在看著爸爸,榜樣的力量就是這樣形成的。
然后,他也沒有給孩子講大道理,而是問孩子兩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思考:
1.這玉米是我們努力得來的知道嗎?
2.辛不辛苦?
NeiNei回答說,“辛苦。”
接著吳尊推己及人,讓他們聯想到身邊同樣在收玉米的叔叔們,對于這些農民叔叔來說,玉米是他們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更是謀生的“財富”。
最后Max說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摘玉米)很好玩吶!”吳尊并沒否認孩子,而是順勢把話題深入了下去,告訴孩子:“所以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有樂趣最好”。
如何看待工作和興趣?這是成人世界經常討論的話題,吳尊的這句話孩子未必能完全領會,但對他們的成長一定具有有益的啟發。
看到這,小編不禁直呼:從問問題入手,平和而堅定地和孩子溝通,既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不對,又讓他們懂得了珍惜勞動成果,享受勞作的樂趣。吳尊不愧是高手爸爸!
很多父母認為和孩子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要么他不聽你的,把你氣個半死;要么你吼破嗓子,甚至動用“武力”,最終憑借與他力量上的絕對優勢而“取勝”。
但是,孩子并不是個來自外太空的“小怪物”,他們偶爾不可理喻,但大部分時間是可以溝通的,只是父母們要掌握技巧,循循善誘,才不會陷入親子溝通的“泥沼”,被無力感包裹。
其中親子溝通中有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向孩子提問的技巧。
網上有位父親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么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把家庭教育做得很好。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么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么好收獲嗎?
4.有什么需要爸爸幫助的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了解她心里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么;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含了很多關愛在里面,事實上也證明很有效。
你看,提問是不是很重要!先哲蘇格拉底就特別喜歡問問題,他自創的“蘇格拉底方法” 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而在發問的過程中,引發學生最高的智慧。
那么,家長如何提問,才能讓孩子暢所欲言并啟發智慧呢?有三個“特別注意”錦囊,值得您果斷收藏!
不要帶著預設去提問
大部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和孩子溝通不僅僅是為了得到您預想的答案。比如,老師說您的孩子今天在集體活動中總是“說小話”,家長不要草率地認定孩子不聽話,武斷地質問孩子:“說吧,你今天在幼兒園干了什么壞事?”這會讓孩子感到委屈、難過,甚至產生逆反情緒,不愿與您溝通。也許他只是和其他小朋友恰巧穿了同樣圖案的衣服,忍不住想討論罷了。所以,家長和孩子溝通前,不要做無謂的預設。
多提開放式問題,少提封閉式問題
年幼孩子的大腦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開放式提問能夠更好地啟發孩子主動思考,發展思維能力;而封閉式提問,通常只有“是”或“否”的答案,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維,使其失去深入思考的機會。比如,帶孩子參觀動物園時,少提“長頸鹿的脖子是不是很長?”“猴子是不是很活潑好動?”一類的問題,而可以問問孩子:“長頸鹿除了脖子長,身上還有什么特點呢?”“你認為猴子為什么這么好動呢?”通過這些開放式提問,引導孩子進一步觀察動物特征,并啟發孩子思維,讓孩子展開思考與想象。
多用建設式提問,少用破壞式提問
當孩子犯錯后,經常會被問道:“你為什么這么調皮?”“你為什么不聽話?”……這些“為什么+負面信息”的問題就是典型的破壞式提問,它們往往只傳達了家長憤怒、懊惱的情緒,讓孩子感到內疚、害怕,但并不利于解決問題。因此,家長不妨多用建設式提問,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根源,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搶了小伙伴的玩具時,請不要直接批評,您可以問他“發生了什么情況?”“如果別人搶你的玩具,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還想和他做朋友,你應該怎么做?”,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