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父母就焦慮(父母對孩子的擔憂和恐懼)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電視劇《小舍得》這個星期的劇情走向了“白熱化”,田雨嵐和南儷都加緊了“雞娃”的步伐,而她們的孩子卻逐漸不堪重負。
子悠坐在奧數比賽的考場上,神情恍惚,滿腦子都是媽媽訓斥他的場景,終于出現了幻覺,撕掉考卷,沖出了考場。
南儷在職場和大女兒升學問題上受挫之后,也徹底拋棄了自己“佛系育兒”的想法,不但給大女兒歡歡上緊了弦,甚至開始逼迫還在上幼兒園的兒子超超學習,家里一片雞飛狗跳。
就連學習最好的天才兒童米桃,也在爸爸媽媽一次又一次地“家里為你花了多少錢?你要爭氣!你要懂得珍惜!”的耳提面命之后,哭著問:“為什么就我要永遠懂事?”
其實,這些父母如此焦慮的根源,都來自于他們內心的恐懼。
畢業于985的南儷,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如自己;只上了三本,工作平平的田雨嵐,害怕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樣被別人“看不起”;而農村出身的米桃爸媽,則害怕米桃像自己一樣,無法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那些難以向人明言,甚至于他們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恐懼,讓這些父母蒙上了雙眼,喪失了方向。
活在恐懼中的大人,是無法看見孩子的。
有人說,這部劇壓根不應該叫《小舍得》,不如叫《小焦慮》、《小內卷》、《小掙扎》……
焦慮的大人們,在成長中所背負的傷,真的無法愈合,會延續到他們的下一代身上,成為一輩子的詛咒與惡性循環嗎?
最近,我讀了一本國內心理學家柏燕誼的著作——《焦慮的大人和不被看見的孩子》。
柏燕誼是動力學心理咨詢師,也是媒體特約心理專家。從2008 年到今天,她的個案心理咨詢累計超過了10000小時,深度采訪心理干預幫助家庭3000多個。
在積累了大量的案例之后,她寫出了這本書,以存在心理學的整合臨床觀為基石,帶領每一位為焦慮和恐懼所侵襲的人們,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去看見、看懂曾經是孩子的自己,以及我們是如何復制父母行為模式而毫無覺察的。
作者告訴我們,恐懼、孤獨是人成長中的重要動力來源,唯有向內探尋,直視恐懼,完成真正力量的獲得,才能找到愛與寧靜。
與內心的恐懼交朋友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勸慰別人的話語:“有這么多人愛著你,不愁吃不愁穿,你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啊?”
但是,就算一個人擁有了家人、老師、戀人、朋友,這些人也不會成為他的“拯救者”,焦慮和恐懼依然會如影隨形。
這并不是說愛不能稀釋焦慮與恐懼,而是說“對愛的誤解”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作者建議,在探尋真我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嗎?
? 你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嗎?
? 你擁有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東西的資本是什么?
? 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是屬于你的?其中有生命的多嗎?
? 如果你害怕的東西都消失了,你就真的不會恐懼了嗎?
? 你愛過你自己嗎?
? 你“愛自己”的方式是滋養自己的,還是剝削你自己的?
? 你看到的別人,到底是真實的“他”,還是你想看到的“他“?
? 你是在為你的需要買單,還是在為你的欲望買單?
最后,作者說:如果上面的問題你都不能確定地回答,那你怎么證明自己是活著的?
要想不被恐懼所控制,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母愛——溫暖的懷抱、香甜的奶水,柔軟的親吻。這些都會讓嬰孩在生命的最初對“死亡”的恐懼慢慢消退。
媽媽的愛,讓孩子習得一個重要的認識:要不斷去創造愛的關系,或者通過各種關系的聯結,來感受情感的滋養。
第二個因素則比外在關系來得更早,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力量。
人的一生對于“我”的力量的累積和認可,都會通過自己的身體來表達,如果這個力量的累積和認可是匱乏或者受挫的,那么我們的身體就會用疾病的方式來發出警告。
對同一件事物感受的大相徑庭,實質上是一個人對自己內在的情感投射不同,是他們習慣性再現自己對于關系的期待、自我評價、自我定位的情感體驗,這些都來自于一個人內心中“我”的力量。
也就是說,對于“我是誰”的理解不同,決定了“我”將如何去解讀“我看見的東西”。
比如說,朋友聚會聊天,有一個人突然開始大笑,有的人覺得很開心,會跟著笑起來,有的人覺得莫名其妙,但是也不會發表看法,有的人去很可能懷疑他在嘲笑自己,從而生起氣來……
如果一個人沒有通過關系,感受到“我”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真實存在,而是體會到關系當中自己的無力感,那么潛意識里對于死亡的“恐懼”(這種恐懼是出生時就伴生而來的)就會浮現出來,使人心生焦慮之感。
對于普通人來說,比較難意識到導致自己焦慮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所以,他們往往會歸因到關系的另一方,比如一次考試的失敗、一次戀愛關系的結束、職場中遭到了歧視等等,總之“都是別人的錯”,這其實也是逃避的一種方式。
更有甚者,會把這種逃避延伸為更糟糕的不正常行為,例如虐待小動物等,這些人的內心深處,是他們自己都無法覺察的對自我力量和愛的體驗的期待。
所以,看見自己,弄清楚自己內心恐懼的根源,積累足夠的內在力量,是理解和成長的必經之路。
換句話說,如果說世界上存在這樣一個角色,能把一個人從恐懼和焦慮的泥潭之中拉出來,那這個人只能是你自己。
與恐懼成為朋友,而不是敵人。
焦慮是生命的本質
《小舍得》中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深刻,田雨嵐在兒子子悠撕掉考卷,并且不肯去上補習班之后,徹底崩潰,她不停地扇自己耳光,哭著問子悠:“我這個當媽的,還要做到什么份上你才可以高興?”
田雨嵐的崩潰,是因為子悠不夠優秀嗎?不,這是因為,沉浸在焦慮中的她,只能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的“恐懼”。
田雨嵐的親生父親是個酒鬼,喝醉了就會家暴她和媽媽,后來因為酗酒而去世。
田雨嵐從小跟媽媽相依為命,受盡了苦楚,媽媽又是通過做“第三者”的方式,和南建龍結婚,破壞了南儷原本完整的家庭。
田雨嵐自己的丈夫,是“啃老一族”,家庭富裕的公公婆婆一向看不起她,動不動就以金錢為要挾,讓兒媳干著干那。而田雨嵐本人也只是三本畢業,后來做到了商場樓層經理,剛好是南儷的下屬。
并不幸福的童年,加上成年后復雜的家庭關系,導致她內心一直很自卑,最大的恐懼,就是怕別人看不起她,尤其是被南儷看不起。
于是,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優秀的成績,實現“階層跨越”,成為“人上人”。
沉浸在恐懼中的成年人,是沒有力量看見孩子的存在的。
即便是看見,更多的也是看見自己希望看見的、能夠阻擋自己內心恐懼的那部分孩子的價值。
于是,田雨嵐只能“看見”子悠的優秀、努力和“大好前程”,卻看不到子悠的疲憊、壓抑和渴望呼吸的需求。
而小小的子悠,從幼兒園就開始“努力學習”的孩子,本能中就有對成為父母的驕傲的渴望,他的每一次好成績,就會換回媽媽的喜愛與夸贊,于是他拼命地學習,拼命地拿獎,希望被媽媽看見,被媽媽夸獎。
一旦有一次考試失誤,媽媽的傷心、失望,都會深深地影響子悠,讓他感到不安全感和無價值感。
他開始懷疑自己:媽媽愛的到底是我,還是那個考滿分的我?
日積月累之下,子悠漸漸地忘記了那個原本的自己,忽略了自己人格中除了學習優秀之外,其它的有力量、有價值的自己。他變得不快樂,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也開始下降,而媽媽的責罵讓他更加迷失了自己,陷入了惡性循環。
子悠希望用自己的好成績,來療愈、安慰媽媽,但實際上,媽媽的恐懼與焦慮,并不是因為孩子本身的某些特質而產生的。
所以,無論他如何努力,也不會真正消除媽媽心中的恐懼與焦慮。
而小小的子悠,在被媽媽的焦慮“塑造”的過程中,成為了彌補媽媽內在價值感的對象,同時也消磨掉了自己與生俱來的智慧與活力。
在本書中,作者首先告訴我們一個令人安慰的事實:焦慮,其實是生命的本質。焦慮指向未來,與時間關系匪淺。
從出生開始,人們就會不斷地體驗焦慮感,為了緩解這種不適感,人們開始學習、鍛煉、社交、培養各種能力。
人們發現,擁有的能力越多,保持自己喜歡的狀態就會越長,而在這種狀態下,人們總是更能夠獲得更好的安全感體驗。
一旦遇到挫折,焦慮感就會不斷上升,而人的一生當中,不可能一點兒挫折都不遇到。
如果是能夠認清“我是誰”,內心充滿力量的人,往往有能力來平衡挫折與焦慮感,完成自我療愈,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強大,更有力量。
但如果這個人的原生家庭就充滿了焦慮,那么他對于“我是誰”的答案,很可能就會變成“我必須配合媽媽的需求,成為她希望中那個‘完美’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會扭曲自我認知,喪失了正確認識自己內在力量和現實的機會,也無法很好地應對挫折與焦慮。
有些人恐懼自己不夠強大,于是會在生活中對自己的家人,特別是孩子表現得很強勢,以安撫自己內心的恐懼,因為這種方式最為簡單直接。
但是這樣,并不會讓恐懼和焦慮消失或者轉化,只是會讓人暫時感到壓力減輕,因為這種恐懼和焦慮被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了。
但是在人類的情感關系中,能量不是單向流動的,而是不斷在循環。所以這樣的轉移,最終會導致那個被轉移的對象,因為不堪重負而崩潰。
這種強勢,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關系的破壞力。
請記住,我們之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源于我們過去的愛、教育以及人生中的各種痕跡對于現在的自己的影響,也源于我們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激發了自己今天面對生活的“生命力量”。
不要忽略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愛的儲蓄。
聆聽自己內心的恐懼
親密關系當中,有一種“假性親密關系”,指的是兩個人看起來很親密,但是這種關系被人們的焦慮、恐懼所裹挾,愛的目的,不是滋養愛的雙方,而是逃離恐懼。
處在這種關系當中的人,很容易孤獨、恐懼。
這種假性親密關系,不僅僅存在于兩性當中,在親子關系當中也很常見。
書中講述了一個典型的案例:一個被媽媽溺愛的女孩,因為媽媽不喜歡,就和從小與自己親密的姑姑切斷了聯系。除了學習,她什么都不用管,媽媽包辦了一切,甚至她畢業后的工作,也被媽媽以關心之名給攪黃了,她成了一個“啃老族”,離開媽媽的支持,就完全無法生活。
剛開始,這個女孩認為自己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但是慢慢地,她發現自己變得不快樂、開始失眠,她的“幸福世界”崩塌了。
原來,這個女孩的媽媽從小被寄養在各個親戚家,居無定所,所以當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對孩子的“絕對占有”就成了彌補自己恐懼的途徑,這個恐懼,就是自己年少時期親密關系的空缺。
這個案例中的女兒,認為自己有一種“使命感”,她覺得只有自己才能讓媽媽不孤獨;但與此同時,她又不確定媽媽到底是不是真的愛自己,會不會拋棄自己。
在這段假性親密關系中,其實只存在媽媽這一個角色,女兒則成了一個玩具般的存在,并且是按照媽媽的需求所定制打造的“玩具”。
控制者與被控制者,總是成對出現的。當一個人有了強烈的不安全感,任何關系中能夠被他控制的人,都會被他牢牢抓住。
而且,控制者往往會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看上去更像一個“受害者”。
在這種關系當中的人,應當如何拯救自己呢?
唯一之道路就是——自我覺察與自我成長,每個人都誠實、勇敢地面對那個并不完美的自己,聆聽自己內心的恐懼。
當我們明白了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
是延續父母內心的恐懼,塑造自己的一生,乃至于我們孩子的一生?
亦或是直面焦慮,直視內心的恐懼,完成自我和家庭的真正成長?
你想要的,究竟是讓孩子“有前途”,還是一個“有前途”的孩子?
我們其實是有選擇權利的。
寫在最后的
其實,我認為這本書講述的更多的,并不是具體的親子關系相處技巧,而是一種對待自己和別人的態度與原則——尊重、理解與接納。
任何親子關系、婚姻關系發生的問題,都不可能是一個人單方面的“全責”,我們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正視那些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恐懼,繼而去面對它,發現、接納原本的自己。
發現內心的自己,不是讓我們去聲討父母,或者被孩子聲討,而是在面對自己內在被扭曲的人格時,能夠去看見沒能通過父母的鏡子看到的那個被忽略的小孩,從而建構對自己更真實的認知,與自己和解。
這樣的我們,才有能力、有精力去看見我們的孩子,去幫助他們發現真實的自我。
記住,永遠不要放棄向內成長,不要放棄思考,那是我們作為人最美好的體驗。
改變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宿命”,要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
無論身為父母還是孩子,請記住:
“我”,永遠是,也只有“我”才會是,我們自己人生的承擔者。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就是生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