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兒童是那樣可愛(古人也常常描寫兒童我知道描寫兒童的詩句有)
最純真不過童心,最美好不過童年。每一個成人,都喜歡回味自己的童年,回憶當時的每一個游戲,每一個活動。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回憶,純真與美好是相通的。又是六一兒童節,讓我們通過古人詩詞的記錄與回味,來看看在古代,孩子們都會做些什么。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一、釣魚
兒童喜歡釣魚,在很多詩里面都有描寫,白居易在他的詩歌《觀游魚》中寫道: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你看這些孩子們,高高興興釣魚,才不管白居易這些老夫子來給魚喂食呢。老白是不是有點生氣了?應該沒有,他是豁達的,通脫的,自然明白每個人的想法不能一樣,不能勉強別人,更何況對方是可愛的小朋友,他又能生得起來氣嗎?
最有名的寫孩子垂釣的,應該就是胡令能的《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出生低微,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瓢盆為生,還落了個“胡釘鉸”綽號。這首詩里的孩子,比白居易詩中的更有形象感了。他認真釣魚,一動不動,有人問路也只是用手默默一指,既不誤了行人,也不驚了魚,誤了自己,真是聰明又可愛。
二、放牛
釣魚的有,還有需要放牛的,你看宋代雷震的小詩《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可愛的小牧童,橫坐在牛背上,一邊愜意地欣賞著風光,一邊隨意地吹著短笛,緩緩歸去。如果這幅畫面需要背景,那我就推薦賀淥汀的《牧童短笛》吧。
其實不止雷震這個凡人喜歡這樣的小牧童,連大神仙呂洞賓竟然也不能免俗,不信請看他的《牧童》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這個牧童,牛背上歸來,吹著短笛,自在逍遙,吃完飯,更是無掛無礙,不脫蓑衣,在明月中安然入睡。這哪里是普通的牧童,恐怕是呂洞賓家的小仙童吧。
要我說,上面兩首詩中的牧童都太詩人自我化了,都讓牧童回去睡覺了,還是唐代李涉《牧童詞》寫出了牧童放牧的狀態: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三、放風箏
要說放風箏,就數清朝那位不太有名氣的高鼎寫的那首大名鼎鼎的《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詩中的情形需要在二月,天氣逐漸變暖,但又不太熱,空氣清新,春意盎然,又是剛剛放學,這些孩子就像群獸出籠,那叫一個痛快,風箏高飛,心也高飛,就恨自己飛不起來了。
好歹高鼎詩中的兒童放起來了,風還是不錯的,孔圣人的后人孔尚任的詩《風箏》里,又為我們記敘了一幅滑稽可笑又可愛的畫面: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這群熊孩子,穿著亮眼,結伴而出,想要痛痛快快地風箏,可是風不給力,最后等不及了,破口大罵老天。這個場景,越想越搞笑。
四、捕鳥雀和蟬等昆蟲
兒童就是閑不住,也喜歡親近自然,估計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捕過鳥雀和蟬、蟈蟈、蟋蟀等昆蟲。
你看清代性靈詩人袁梅《所見》詩中的兒童: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這也是個牧童,不過這次為了捕蟬,歌也不唱了,凝神屏氣地站在那里,專注于捕蟬。
以“一枝紅杏出墻來”聞名的葉紹翁,親眼見過這樣一個兒童: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秋天到來,秋蟲也多起來,這里面最受人關注的就是促織,也就是蟋蟀,這個小孩正在夜里,挑燈捕捉蟋蟀。
捕雀當然也少不了,清人張紳《捕雀詞》寫道:
原頭霜深秋草薄,荒村小兒捕黃雀。
高張弓矢低羅網,日暮競比誰得多。
野田吹火拾枯樹,一半煨燒雜山芋。
北風吹草毛血腥,各自騎牛唱歌去。
我身不惜充爾饑,空城黃口待汝歸。
這首詩我們就只看前面部分了,就是寫清秋之季,荒村中,一群孩子開始捕捉黃雀,他們準備下天羅地網,高張弓矢,開始比賽誰捉的多。后半部分有點讓人悲哀,和兒童節的主題不符,就不解釋了。
五、做各種游戲
玩游戲當然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了,而游戲也是多種多樣的,像李白就寫過一對兒小可愛: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這里面的小男孩,把一根竹子夾在腿下面作馬,邊跑邊喊著“駕”,跑著跑著,到就到井欄邊折青梅了。這也給我帶來一個“青梅竹馬”的漂亮成語。
更多的還是喜歡斗草,尤其是女孩子,楊萬里的《春日田園雜興·其五》就寫過: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
春社之時,大人參加社日活動,小孩子就開始撒花了。等到家長醉醺醺回到家一看,家里一地的花枝,臟兮兮,亂呼呼的,就知道是這些“臭孩子”剛才斗草了。
六、捕柳花、撲蝴蝶等等
其實農村的孩子,要玩也就是就地取材,依季而玩。春天斗草,春末了就捉柳花,你看楊萬里就見到了:
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楊萬里也是無聊到家了,午睡醒來,沒一點事干,就偷看人家小孩捉柳絮。
還是這個楊萬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又偷窺人家小孩子玩了: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這次這個小孩在撲蝴蝶,撲著撲著,隨著蝴蝶跑到菜花地里,看不見了,這四句的詩似乎沒有結束,后面還應該有遺憾啊,咋看不見了的話。
七、勞動
古代的孩子哪有現在的孩子幸福,很早就要學會勞作,哪能總是“捕柳花”“撲蝴蝶”,只顧自己玩呢,上面說的放牛,釣魚,不也是這些孩子小小年紀的勞動嗎?
你看范成大在他的《夏日田園雜興·其七》告訴我們: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村莊的人民那么勤勞,小孩子雖然年紀不大,還不能耕地紡織,就但已經開始學習種瓜了。
辛棄疾在他的詞作《清平樂·村居》中寫道: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上闕寫的那么美好,老人家生活的應該很好吧,可是這是農村,生活應該也沒那么容易。而孩子們也要從小學會勞作,你看下闋不就是寫老爺爺和老奶奶家的三個小孩子,有兩個已經開始干活了。老大去地里鋤豆了,老二在編雞籠子,小三實在太小,這才不干活,過自己剩余不多的無憂無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