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逆境中成長 挫折教育(生命教育,逆境教育和挫折教育)
面對升學壓力、親子矛盾、人際沖突、情感創傷,很多青少年正經歷一場“心理危機”,由此產生的心理“挫敗感”似乎一時難以化解。“這皆因心理耐受力不足所致,如不及時加強干預,輕則會導致青少年自我效能感降低,表現為自卑、雙向抑郁等心理問題,重則產生心境障礙,出現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近日,集美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巨東紅在接受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提出,如何加強心理危機干預,提升青少年的挫折耐受力,正在成為“家、校、社”亟待協同解決的問題。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近年來,青少年自傷、自殘甚至輕生事件屢屢出現,并且呈現低齡化趨勢。父母的一句訓斥,老師的一次談話,同學間的一次摩擦,都有可能成為青少年內心世界防衛崩塌的導火索。一方面是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成長環境優渥順暢,一方面是學業競爭、親子關系等帶來的內心壓力和焦慮,青少年的挫折耐受力正在承受巨大挑戰。
根據國內心理咨詢平臺簡單心理發布的《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一半的青少年(12~18歲)受訪者表示自己有一些壓力;37.23%的受訪者表示壓力程度在中等以上。他們普遍認為,最大的壓力來源為考試壓力,超過1/3的青少年表示,除了學業壓力外,父母的管教、期望及溝通也是壓力來源之一。另外,一份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焦慮和抑郁成為青少年增長最快的心理疾病之一。
“安全感”是應對挫折的最好武器,父母要為孩子提供安全“避風港”
“首先,父母需要保持從容穩定的情緒狀態,讓孩子有安全感,這是對孩子心理上強大的支持。”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知名專家崔永華教授在接受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說,家庭的和諧氛圍是最好的天然“避風港”, 孩子從中獲得的“安全感”將是他應對挫折的最好武器,一旦孩子有底氣、有信心去直面挫折,而不是孤獨無助地承受突如其來的困境,他們在成長中的焦慮、恐懼、迷茫等情緒將可以得到有效緩解。
提升青少年的挫折耐受力,進行“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但‘挫折教育’不是簡單、粗暴的‘打壓教育’,好的教育是以柔克剛。”崔永華指出,父母應積極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并非一味壓制、回避,讓其陷入自我否定;能夠敏銳捕捉并感知孩子陷入挫折時的心理狀態,并抱有同理心,引導孩子適時適度地表達、宣泄消極情緒。
父母對挫折的判斷和理解,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挫折認知觀”。“父母需要給孩子輸入一種觀念:挫折是人生中的常態,不要因為害怕其帶來的負面情緒而不敢面對。挫折積累得越多,孩子的耐受力則越強,情緒的控制力也將不斷提升。”崔永華認為,父母要把控挫折的適度性,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不斷攻克堡壘、挑戰自我,并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鍛造堅強的意志品格,這是“挫折教育”的內在使命。
“獨門獨戶”不可取,同伴文化需要正確價值觀引導
同伴支持也不可或缺。崔永華特別提到,獨生子女不能“獨門獨戶”,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流,因為來自同伴間的正向刺激非常重要。“在情感陪伴上,有了玩伴的支持,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以調適;在挫折體驗上,來自同齡人的榜樣作用尤為關鍵,耐受力是可以正向影響并效仿的。”
值得注意的是,同伴文化中的負面能量極具“破壞性”。“在某些青少年亞文化中,抑郁、自殘被認為是一種病態美,一部分青少年對此并不排斥,甚至趨同。這種扭曲的亞文化從根本否定了培養抗挫力的價值與必要性,會引發群體性耐受力下降。”巨東紅強調,積極介入青少年亞文化引導,以青少年喜愛的方式去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必要。
創造“抗挫文化”情境,提升青少年情緒管理能力
心理耐受力不是與生俱來,可以被訓練和強化,創造機會讓孩子去觸碰“挫折”,恰恰是科學認識挫折,激發“壓力”正功能的良方。
巨東紅建議,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創造“情境式”教學,設置外部干擾或障礙因素,引導青少年在特定的環境中對抗挫折,樹立“情緒管理”意識;在課外,青少年可以嘗試耐受力的外展訓練。“譬如野外生存訓練營,歷奇訓練,鄉村體驗……孩子們在陌生新奇又充滿合作環境中,經歷各種不同的難題和挑戰,其抗逆力可以得到充分鍛煉。”
“從啟蒙階段的繪本文化,到網絡世界的亞文化引導,柔性挫折教育滲透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巨東紅認為,這種柔性挫折教育更多地需要家校共同配合。“我們可以以青少年喜好的方式在游戲中,閱讀互動中,在參觀體驗中潛移默化灌輸教導管理情緒的方式,在教學場景中細致植入更多的心理疏導知識。” 巨東紅建議。
社區義工,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也是近年來增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家庭婚戀情感咨詢師馬麗對記者說:“很多實際案例表明,孩子在參與公益性活動中幫扶弱勢群體,不僅學會了奉獻和擔當,獲得了正能量,而且證明了自身的價值,開闊了心胸,提升了格局。”她指出,這些志愿活動讓青少年遠離了與社會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焦慮浮躁的氛圍,使他們沉下心去思考奮斗的真正價值,以強大充實的內心和崇高的精神品質去抵御污濁風氣的侵襲。
當青少年遭遇嚴重的心理危機,如何為他們尋找“出口”?巨東紅說,此時引入“零距離”危機干預機制尤為重要。巨東紅進一步解釋說,“心理危機干預”分為三級體系,第一層級是設置緊急聯絡人或危機熱線,第一時間提供青少年心理危機輔導;第二層級是發展固定危機干預聯絡人,定期介入、引導青少年情緒管控活動,及時發現青少年隱性心理問題;第三層級是預防為主,在教育中創造更多有利于心理輔導干預的環境,教會青少年合理科學認識自身情緒狀態,學會基本的管理情緒及調控壓力的方法。
增強青少年心理耐受力,加強心理危機干預是當前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需要“家、校、社”共同努力去完成。作為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首先需要學會保持從容穩定的情緒狀態,給孩子提供最有力的支撐,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也為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提供了空間。(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徐陽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