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孩子放學的媽媽(不少家長在接孩子放學時,一看到孩子)
“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了,有沒有吃飽?”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跑步時老師有沒有幫你脫外套?”
“老師今天教什么了,有沒有叫你回答問題?”
“今天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呀?”
“把今天教的兒歌背給媽媽聽聽!”
每天下午接孩子離園時,家長們關切的問題總是一個接一個,恨不得讓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細節都描述一遍,孩子會煩嗎?
01、家長最愛噓寒問暖

很多家長都會利用接孩子回家的這段時間和孩子交流,這樣既能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又增加了雙方的溝通,更鍛煉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接孩子回家路上的“親子交流”看似只是簡單平常的幾句話,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某幼兒園作了一番小調查,結果發現,在來接孩子的家長當中,第一句話就詢問孩子吃、穿等生活情況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還有少數家長會關心一下孩子和老師以及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情況等。
一位媽媽說:“孩子自去年上小班后,每天都是我負責接送。孩子不在身邊的這段時間,當然下意識地問他吃了什么,有沒有吃飽啊等,要么就是問他學了什么,老師教的兒歌會不會背啊之類的問題。”
旁邊的另一位媽媽則開始夸起來:“我女兒上大班了,她獨立性很強,也很聰明,每天都會向我展示她學到的新本領,所以我每天就會問她,老師教了什么,學會了沒有。”
02、鍛煉孩子表達能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并正確的引導孩子,這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有很大的益處。
幼兒園老師也稱,這種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應該提高自己的提問水平,多用啟發式提問,與孩子進行更廣泛的交流。
什么是啟發性提問?
現在的很多家長往往更關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什么了,玩什么了”,這些需要關心,但不是最主要的。
家長可以多從孩子的感受、關心他人、獲取新知識等方面進行問話,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高興嗎?”“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今天你們班陽陽來了嗎,他的感冒好了嗎?”“你教媽媽折小紙船,好不好?”“你今天幫老師整理圖書、收拾玩具了嗎?”等。
提問要具體,要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地,孩子會喜歡和家長交流一天的在園生活。
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給孩子一次表現的機會,請孩子跟家里人講一講,孩子又會得到一次鍛煉。漸漸的,孩子的表達能力就會得到顯著提高。
03、一位媽媽的交流手冊
楊依依的媽媽回憶起剛開始跟女兒交流幼兒園的問題時,雙方都不知道怎么繼續話題。
當她問依依“你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幫老師做事啊”的時候,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沒有。”
依依媽媽沒有說什么。
第二天,依依媽媽又一次這樣問她,這回依依沒有遲疑,直接回答:“沒有。”
第三天,當媽媽又把同樣的問題提出來時,依依似乎早有準備:“幫了,我今天幫老師收玩具了。”
依依媽媽馬上表揚了她。
此后,依依特別喜歡在班上幫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師經常表揚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覺得特別開心,從幫助別人中得到了很多樂趣。
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你講的話,孩子無法理解,那么溝通就不是有效的。
有些父母經常會一廂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慮孩子有沒有興趣聽、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講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
孩子喜歡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
可以是講故事,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領悟道理,這比簡單說教要好得多;
可以是在游戲過程中溝通,因為孩子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年齡、心理和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不過操之過急,要掌握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做孩子的朋友,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