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有效溝通有哪些方法(親子關系的溝通技巧)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以至于沒法溝通?!?strong>哄——說——訓——打——棄”,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有多少人在面對問題孩子時,又何嘗不經歷了這個過程?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成天哄著,到了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習,父母說得越來越多。但是調皮的孩子往往是不怎么聽話的,于是開始訓斥、打罵。隨著年級的升高,功課落下越來越多,家長放棄了,老師也放棄了,有多少孩子到了初中就完全放棄了學習。究其原因,雖有多方面,但主要還是出現在了親子關系上,溝通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先從一次家庭教育培訓活動說起。這次的培訓活動明顯感覺比第一次的場域要放開了許多,以至于自己有幾次要站起來去參與互動,可是我仍然沒有舉手參與。活動結束后我不禁思考:為什么沒有主動參與呢?是環境的安全感不足還是其它原因呢?現在回想發現,在自己的潛意識里,自己仍給自己貼了個標簽——自己不夠好,擔心影響別人。若是足夠的自信,也會有勇氣主動去參與。在說數字3抓對方手指的這一環節,坐在右邊的老師被她旁邊的老師抓到了手指,需要唱首歌,可是這位老師說自己不會唱歌。當問到是誰認為其不會唱歌時,我也反問自己——為什么也認為自己不會唱歌呢?最終這位老師開口唱歌,但聲音確實很好聽,現場響起了一片掌聲。其實對于我來說,最大的難度也是莫過于唱歌,因為唱歌不但記不住歌詞而且跑調,如果評分的話也就是三四十分的水平。為了彌補才藝方面的不足,在家時不時地拿著豎笛自學吹奏。以至于我突發奇想,考慮要不要把豎笛裝在包里,防止哪一次被抓到表演才藝也可以湊合一下。通過這件事,我們會發現,在不知不覺中, 我們就給自己給別人貼上了一個標簽,有時甚至貼上了偏見的標簽,潛意識里一直影響著今后的行為。@頭條育兒
學習使人改變,家庭教育過程中更是需要一些科學的必要的育兒知識,指導我們去教育孩子。下面我們就著重學習有效溝通的八大要訣:
1、聲調和身體語言決定溝通的效果,不是文字;
2、說得對不對沒有意義,說得有效果才是最重要;
3、溝通的效果由對方決定,但是由自己控制,因為自己可以改變溝通的模式;
4、重復沒有效果的溝通模式,只會使兩個人的關系更壞;堅持沒有效果的做法,只會使
關系破裂;
5、說每一句話,先問一問自己:“這樣說會使對方增加力量還是減少力量?
做每一件事,先問一問自己:這樣做會使事情的效果更好還是更壞?”
6、每個人都有拒絕溝通的權利。不尊重這份權利,只會使關系急劇惡化;
7、一個人不能改變另一個人,他只能
(1)改變自己;
(2)做一些事,使對方愿意改變;
(3)為自己做些安排,使得無論對方有沒有改變,都不能影響自己的成功快樂;
8、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做法;任何情況,都至少有三個解決方法。
有的家長習慣對孩子大吼大叫,瞪著眼睛,一手叉腰,一手指著孩子訓斥,這樣做最終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要么孩子變得膽小怕事,要么到了青春期出現極度叛逆。如果感覺自己不容易改變,不妨嘗試讓孩子用這種方式對自己,互換角色進行體驗。在進行溝通時,盡量選擇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避免帶著情緒去溝通。發現問題時,我們可以嘗試運用錄像機說話技術,不評判不指責,客觀地描述看到的現象。我們在說別人的時候,反觀自己,是不是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很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當中,很難去對兩個孩子平衡的把握,當你對老大兇時,你要這樣想一想,當你對他發火的時候,這一刻你是誰?你的身份是什么?你還是不是他的爸爸或者媽媽?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位置擺好了,那么對于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我想肯定會得到相應的化解。在家庭當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都要反觀自己,先不要急于解決問題,要向內去看見自己。
作為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執念。要有能力去引導,而不是強制性命令。做一位讓孩子感到舒服和信任的父親或者母親,讓自己愛的語言如同春風化雨,悄悄滋潤著孩子的心靈,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