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如何說(親子溝通小妙招)
系統、全面、實用性強,學了就能用的方法。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可淺可深,有8個課時的講解與演練的課程。
讓親子關系更和諧,讓孩子和您更貼心
總結回顧前面學過的內容:
(1)三大沖突影響親子關系
(2)什么是行為及其與評價的區別;
(3)根據孩子的行為給父母的感覺來分,有可接受行為與不可接受行為;
(4)要解決沖突,需要界定問題的歸屬,即誰有問題。
(5)親子關系的狀態:孩子有問題;父母有問題;雙方都沒問題‘雙方都有問題。
(6)孩子有問題,溝通的誤區是12個絆腳石;正確解決的技巧:積極傾聽,反饋信息+標明感受。大家不知道回去都有沒有嘗試一下?
積極傾聽的三個前提:1、真誠(發自內心的)2、接納(接納孩子的思考模式,感受),3、同理心(了解孩子想法)
一、親子溝通中的無效方式:你信息
“你信息”是指父母與孩子嘗試溝通時,發出不被孩子所接受的“你信息”導致溝通失敗的方式。特點都是以“你”字開頭,或者會有“你”字,以“你”為導向。
仔細看看這十二種絆腳石每一種都包含了很多“你”,當然有的不是那么明顯。
你停止這么做。
你不該那么做。
你別再……
你為什么那么做?
你真不聽話。
你為什么不表現得好一些?
你信息里包含兩類型,一是解決問題方法信息和貶低信息
發送解決問題信息:指父母對正在處于問題區的孩子,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例:命令:你先去寫作業,寫完作業再玩拼圖
威脅:你再糾纏下去,媽媽可真的要生氣了,再不去看書,明天你就別想出去玩
說教:你不應該這樣玩,應該這樣,
解決方法的信息:長期會導致孩子的防范、抗拒、敵視,孩子會感覺到受壓制,沒有面子,變得沒有責任感,長大后會屈從別人,希望別人給他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貶低性質的信息:指父母對孩子說出損害人格,自尊的語言。
不良后果:長期會導致孩子會感到無能,不被人接受,自己笨,沒尊嚴,沒價值,變得自私、懶惰、不體貼人。
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父母,讓父母情緒有問題的時候,父母用怎么樣的方式 進行溝通才能讓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在親子溝通上有一種非常有效,非常人性的方法,叫我信息
正確方法—-我信息
我信息格式:不可接受行為+感受+具體影響
我信息構成主要包括三部分:
1、對不可接受行為的描述。各位家長要注意,我們是描述孩子的行為,具體的行為,不是對孩子進行評價,比如剛才那個練習,我們怎么樣描述孩子的行為?“你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這個就是描述孩子的行為,不加任何評價。
2、父母的感受(或父母體驗到的感覺)。直接誠實的告訴孩子他的那些不可接受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哪些不愉快的感受,孩子這樣的行為你心里什么感覺“我的心里很煩”
3、這樣的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切實具體的影響。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了哪些具體影響,比如:我和阿姨說話都聽不清楚了。
能告知孩子,他做出的不為你接受的行為,讓你有什么感覺,對你有什么影響。這類信息叫“我信息。”
你信息更多的是批評,評價孩子,我信息則是強調父母的感受
如果不告訴孩子他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了具體的困擾,就引不起他的情感共鳴,他就不認為有必要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相信有家長會疑惑,我這樣說孩子就不煩我了嗎?孩子一定會停止這種不可接受的行為了嗎?我不敢說一定,但我相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會配合,會停止他們的行為,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得到父母的認可,肯定,希望自己的行為能讓父母帶來快樂,在這個心理基礎上,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重要的需求,那就是對責任感的需求,孩子們會愿意改變自己的行為滿足父母的需求,讓父母生活得愉快,這樣他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只是我們父母不了 孩子的這些心理特征,很少給孩子這樣機會,經常用權威式教育方式,忽略孩子的感受,強迫孩子改變,就會事得其反,導致孩子反抗,不配合
{!– PGC_COLUMN –}
父母的問題怎么辦:我信息技巧
1、情景模擬(大家看一下,一分鐘后回答)
情境模擬(1)
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里你非常疲憊,需要坐 下來休息一會兒。你想利用這個時間看看晚間新聞。但是,你5歲大的孩子卻纏著你,要你跟他玩,他一直拉著你的胳膊,爬到你的腿上,不讓你看電視。這時跟孩子玩是你最不想干的事。
這時候,你對孩子說怎么說?(注意,不要掩飾自己,按照你平時跟孩子說話的方式,把你對孩子說的話說出來)
情境模擬(2)
周日,你的朋友來你家作客,你的朋友見到你10歲的兒子非常喜歡,但你兒子看到你朋友后卻躲到他的房間不愿出來。你很想讓孩子和你朋友打招呼,但孩子就是不愿意,讓你很沒有面子。
這時,你走進孩子房間,對孩子說怎么說。
情境模擬(3)
你有一個女兒,上五年級了。放學之后不是忙著去做作業,而是直奔電視,一集又一集地看電視。你好不容易讓她去做作業,她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吃東西、一會兒又去廁所,做作業磨磨蹭蹭,做到很晚都做不完。
看到女兒這種情景,你走過去,對女兒說怎么說?
我們通過類似問題對25萬名父母進行測試,發現,父母對孩子難以接受的行為時,他們的反應方式幾乎毫不例外地屬于絆腳石類型包含了很多“你信息”的存在
我信息的應用技巧:分段進行練習
說全或清晰的表達我信息的三要素:行為,影響,感受,六個字
我信息要表達真實,恰當。要強烈到對孩子有所影響,才會奏效。
例:孩子幫媽媽洗碗,不小心打破了碗,媽媽對孩子的毛手毛腳有點不滿,卻說:你打破了碗,我真被你氣S了。孩子會感覺到委屈,覺得自己又不是故意的,因而會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媽媽說:你打破了碗,我心里有點心疼,我最喜歡這個碗了,下次要小心點好嗎?效果是不是好得多。
描述行為練習
行為就是孩子所做的事情 或所說的話;描述而不是判斷,不對孩子的行為下判斷。具體、簡潔、平靜
如: 你把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
(練習)孩子早上說好一放學就回家,可是放學后一個多小時了,孩子還沒有回家,并且也沒有給家出門時里打電話。
父母的感受:感受的覺察與表達活動
自己內心的感受:生氣、害怕;擔心、尷尬;憤怒、煩躁 傷心、失望;沮喪、無奈等等。
讓孩子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我的心理很煩
c:孩子坐在椅子上,一只腳翹在桌子上。
p:我看到你……,我感覺到……
C:媽媽,這次又考了個倒第一,
p:聽了你的話,我感覺……
C:媽媽,老師讓你到學校去一趟,我不小心把小明的頭打破了。
p:聽了你的話,我感覺……
C:媽媽,我決定要把頭發染成紅色的,還要做成爆炸式的。
p:聽了你的話,我感覺……
影響:
孩子的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具體切實的 影響。 比如:讓你多花錢、多花時間、多費精力或給你帶來不方便等。(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身體受到傷 害、疲勞、痛苦)。
如:晚上八點多,爸爸在趕一篇文章,可電視吵得他無法注意力集中,女兒在看電視,聲音開得很大,父親:小菲,你把電視開得很響,讓我很生氣,你的表現讓我很不滿意!爸爸這么說有問題嗎?行為有沒有,有,感受有沒有,有,影響有沒有?沒有,只表達了評價。
表達我信息練習
1、媽媽帶五歲女兒芳芳到服裝店買新衣服。媽媽拿了件衣服想讓芳芳試試合身不合身。芳芳不愿意媽媽在自己身上試衣服。假如你是芳芳媽媽,嘗試用我信息與女兒溝通。
2、孩子早上出門時,說好一放學就回家,可是放學后一個多小時了,孩子還沒有回家,并且也沒有往家里打電話。
若你是家長,請嘗試用我信息與孩子溝通。
3、周日,你的朋友到你家來做客,在你們談話的過程中,你8歲的孩子在旁邊無所顧忌地大聲吵鬧,讓你和朋友的談話無法進行。若你是家長,請嘗試用我信息與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