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和孩子如何溝通(放學后如何與孩子溝通)
我六年堅持“三件事”和“五問五不問”原則,效果不錯!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放學后很多家長都喜歡跟孩子聊天,親子溝通嘛,詢問一天學校的情況。想法是好的,可是有時候方法不當,孩子不愿意溝通,或答非所問。孩子不愿按照咱們的劇本來溝通的情況,你遇到沒有,這是什么原因呢?
以我剛開始放學接孩子經驗來看,我們家長朋友們都踩放學五不問的坑。仔細想想我們在接到孩子后是不是經常這樣問:
“今天表現好不好啊?”“今天在幼兒園里學了什么?”“老師喜不喜歡你?”
“今天表現好嗎?”“老師喜歡你嗎?”這類都是開放性提問,對孩子來說,非常難回答,問多了會讓孩子反感。而“有人欺負你嗎?”這樣的問題,則像是在暗示“你是不是被欺負了?”孩子以后凡事都從,這人是不是在欺負我的角度來認知。
所以孩子放學以后千萬別問這些問題了。沒法建立正確的親子溝通,還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好的潛在影響。
哪你要說了,這些問的不對,總不能回來啥也不問啥也說吧。正確的問法是什么呢?這我也迷茫過,問也不是不問也不是,咋辦呢?有一次聚會遇到一個大學心理教授聊起了這話題,他說有研究表明:每天放學,是孩子思維最活躍、最興奮的階段,孩子期待著與家人說一天的生活感受,期待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認可、鼓勵與支持我們不能錯過這個親子溝通的黃金時期。回去后他通過育兒專家的建議和自己的心理專業,給我總結了正確五問給我,效果還不錯,我一堅持就堅持了六年。
哪我用了這六年的五問是什么呢?現在我在這里分享給你,堅持重復做就能出明顯效果。教授建議我在孩子放學時候親子溝通,建議問這五問:
第一問、今天有些什么好玩的事?鼓勵孩子正面分享,這樣無形中能知道孩子的興趣點和價值觀。
第二問:今天老師帶你們玩了什么呀?引導孩子回憶和復述,有點像費曼學習法,這問法越到高年級效果越會凸顯出來,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知識復述歸納能力
第三問:今天和哪個小伙伴一起玩游戲啦?哪我們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呢?其背后的原理是鼓勵孩子在學校多交往,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培養在未來社會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第四問:你今天有幫助老師或者小朋友嗎?讓孩子在幫助中體驗成就感、自信和自豪感。
第五問:也是很重要的一問,有需要爸爸幫忙的事嗎?這樣問會給孩子一個很重要的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有任何困難都會有爸爸媽媽作為他的堅實的后盾,爸媽一定會站在他的一邊,以后有任何心事孩子都會樂于跟你訴說和第一時間找你商量。
好了說完上面親子溝通正確五問,我們還需要做三件事來增進五問的效果。那么這三件事是哪三件事呢,
第一、在還孩子放學的時候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然后告訴ta:“寶貝,爸爸媽媽好想你啊”堅持做這個事會讓孩子更加自信、開朗和勇敢.第二件事就是孩子。
最后一件事是,孩子分享的時候做一個專注的傾聽者,不管對錯千萬別打斷和責怪孩子的話匣子。做到多詢問,少評論。我把這三件事總結為“一抱二說三聽”法則。
好了今天的親子溝通正確五問三法則就分享到這里,我是九年帶娃的樹先生,如果你也在帶娃的路上,歡迎關注我,共同討論。我會持續的的輸出帶娃干貨。共同進步!明天同一時間分享,我是如何讓孩子愉快的遵守約定的規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