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孩子先改變父母)
媽媽下班回到家,菲菲馬上跑過來膩在媽媽的身邊。媽媽也摟著菲菲問長問短,問在學校的一些情況,有沒有和同學吵架,有沒有磕著碰著,回來餓了有沒有自己找點兒東西吃,還時不時的在孩子臉上親一下。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雖然菲菲已經是12歲的大姑娘了,可還是喜歡和媽媽膩歪,媽媽也是特別疼愛她。
親熱夠了,媽媽想起來前兩天的階段考試,就問菲菲成績下來沒有,考的怎么樣。菲菲說:“下來了,語文96,數學90,英語93。”媽媽聽到這個成績,再看看菲菲無所謂的樣子,笑臉馬上變成長臉:“考成這樣你還樂呀,你都六年級了,明年就要考中學了,怎么自己這一點都不著急呢?”菲菲一臉無辜的說:“我都考90分以上,我們班還有考不到80分的呢。”
媽媽一副嚴肅的樣子對菲菲說:“你怎么就知道往下比呢?你這都六年級了,也該明白認真學習的道理和重要性吧。怎么就不像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著急用功學習,不知道自己管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照顧好自己。”
媽媽越說越急,平日里對菲菲的各種不滿全部想起來了,一件件的來數落,成了菲菲的毛病。
看起來孩子像被過度寵愛,但其實父母在心底里對孩子充滿了敵意,寵愛只是敵意的反向形成而已。
有些人雖然已經成年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在心理上還沒有為人父母的資格,所以他們會對孩子的言行不滿,會產生強迫、焦慮、恐懼等。
作為父母,不是要求孩子為你當牛做馬,而是當孩子任性的向你提出要求時,可以盡力滿足他們,然后站在這一立場上做事的人,才能勝任父母這個角色。
小時候沒有被愛過的人,即便長大成人,身上還是殘留著兒時幼稚的欲望,總是想任性撒嬌、為所欲為,想讓地球都圍著自己轉,想受到萬眾矚目,想忘卻時間痛快的玩耍。
為什么會在父母心中住著一個“孩子”,以及如何改變這種親子互換的狀況,加藤諦三《長不大的父母》會幫你療愈終止家庭的創傷。
美國的心理學家做過一項研究表明,假如孩子的父母得了焦慮癥,那么孩子家有很高的患病可能。
孩子會有父母平時的一些行為中受到感染,比如在孩子面前的行為、語言等都會影響到孩子。
父母之所以會讓孩子焦慮,是因為以下三點:
一,無法認同自己
一個人如果無法認同最真實的自己,她將無法獲得幸福。幸福就是學會愛上自己。
焦慮就是無法認同自己,對自己過度擔憂,對孩子還有其他人的擔憂。比如“我怕做不好工作”“我擔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等等。
朋友小D曾經被寄養在爺爺家,爺爺是一個非常嚴厲的人,那時候他一直被爺爺訓斥:“都是你的錯。”甚至連走路走得快,也要挨一頓毒打。無論他做任何事情都會被家人訓斥。她感覺“自己是一個多余的人”。
長大后她不自信,感覺任何好的事情好的東西自己都不配擁有。不認可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
因為無法接受自己,遇到事情不去反省自己,反而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比如菲菲媽媽,當孩子的成績沒有達到她的期望值時,把一切的責任都推給孩子,把自己當個孩子任性、為所欲為來指責菲菲。
現在家長當中還有很多人潛意識在吶喊:“我不想當媽媽”“我不想當爸爸”“我還想接著當小孩”。
要想轉換到正常的親子角色狀態,首先要接受自己的一切,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認同自己的一切,同時也去認同別人還要接納孩子的一切。
這些人對別人很不滿意時,也不會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并且不對別人吐露真心。一個人如果沒有可以吐露真心的人,那他是不幸的,幸福也將離他遠去。
要有健康的心理素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所作所為要盡量滿足“原本的自己”的期望,而非滿足他人的期望。
二,兒時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如果一個人小時候沒有玩夠,玩耍的欲望就不會從他們身上消失。
如果一個人既沒有得到充分的愛和嚴格的教育,也沒有玩夠,那么即使他在肉體上長大成人,但從心理層面來看,他還是那個不懂承擔責任的孩子。他的內心依舊是一個愛撒嬌、缺乏責任感,并且依賴心極強的小孩兒,只不過叫“大人”而已。
如果一個人兒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就成了別人的父母。那他很可能利用自己和孩子的關系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有的人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就會把這個目標不斷強化強加給孩子,把自己兒時無法得到的東西強加給孩子,讓孩子來幫自己實現。
把自己當成“孩子”,給孩子道德綁架,父母一切都是為了你才會這么辛苦,給孩子很多壓力,也給到了孩子焦慮。
很多家長肉體年齡長大了,心理年齡卻還在玩耍的階段沒有結束,這樣的人會滿腹牢騷、怨天尤人。
這些家長雖然是成年人,在他們潛意識中希望自己扮演孩子,讓孩子來扮演父母的角色。
三,無法感知愛,找不到歸屬
在“親子角色顛倒”的很多案例中,孩子們往往有一種自我認知——“我是一個沒人愛的人”
一個人如果有這樣的自我認知便會對他人的拒絕或無視或非常敏感。
即使沒有被無視,他們也會覺得被無視了;即使沒有被拒絕,他們也會覺得自己被拒絕了;即使長大后得到了愛的滋養,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沒人愛。即使聽到別人對他們的勸告,他們還會認為那是對他人格的否定。
這種從小生活在“親子角色顛倒”的環境中還必須一味忍受。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不可控的敵意漸漸在心底堆積成山。
這時候孩子的基本焦慮開始產生,會變得不再信任他人,無法感知愛。
孩子即便長大成人后和他人建立了親密關系,他們心底也不會產生“我們”的歸屬感。
如果一個人對愛的饑渴感越強烈,就越希望其他人要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做事,如果事與愿違,他就會受到傷害。
成年工作若干年后才知道,為什么經常受到傷害,原來是對別人期待太多,太希望身邊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原來和小時候確實父母的愛有關系,父母因為工作太忙不在身邊,常年和外婆在一起生活。
雖然長大后回到父母身邊,但是兒時缺少的這份愛,怎么也補不回來。和父母之間人際關系的這種問題,在生活和工作當中不斷凸顯“不善經營人際關系”。
理想的父母自然是鳳毛麟角,大家或多或少都曾經陷入“親子角色顛倒”的問題當中。
比如,孩子撒嬌了,希望你能滿足他時刻的愿望,但作為父母的你現在感覺很累。
假如你說:“媽媽待會兒再陪你。”孩子是不會滿足的。
孩子在此刻尋求的東西,你就必須在此刻滿足,育兒就是這樣。
總之,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是在把孩童時代遭受的委屈都發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要終止因“顛倒親子關系”而引起的家庭創傷,做為父母要不斷學習成長,學會享受人與人的不同,學會接納每個人的不完美,用這樣的態度去生活,相信你一定可以擁抱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