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厭學得中度抑郁癥伴隨焦慮狀況還能上學嗎(焦慮癥患者適合上學嗎)
網友提問: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中度焦慮癥建議去上學嗎?很難受。其實我很想休學,但是不是我想休就休的…?
建議你不要休學,因為休學不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這里你對現實情況還是了解的,確實不是你想休就能休的。
另外一個,就是你休學了之后,你明年上學依然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其實不僅僅你遇到這個問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遇到這個問題。
我們管心營解決過很多因為厭學癥引起的各種心理問題,回家之后往往問題會更加嚴重。
因為在學校中,因為事情引起的問題,是比較好解決的,但是回家之后,就變得麻煩起來。
就比如,一個人遇到狗,害怕狗,這是一個正常反應;但是一個人沒有遇到狗,他還是內心不斷擔心遇到狗,這么這種擔心會無休止,變成無時不刻、無孔不入的心魔。
一旦你逃避了問題,即使沒有遇到狗,可是身邊處處是狗。
所以當你回到學校的時候,你的學業進度、人際關系問題,就變成了現實的問題,現實的問題會很痛苦,但是這種痛苦是可以解決或者接納的。
這里最大的一個區別是主動和被動,你遇到狗之后,你選擇用棍子打狗還是遠遠的跑開,這都是你可以主動實施的行為;而你害怕狗的出現,狗出現不出現,不是你能掌握的,你只能被動的慶幸不會遇到狗。
所以回去之后,很可能問題會更加嚴重,因為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機會。
休學的問題,看起來是一個問題,實際上可能是各種問題的集合。
我們管心營是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專門處理由厭學引起的各種心理問題。
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創作不易,希望你能夠雙擊點贊鼓勵一下我們的創作。
根據我們管心營的經驗,壓力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同輩的壓力,一方面是家庭的壓力,
而且這些問題的背后往往是關系問題,同時長期的嚴重心理問題,也存在著心理游戲。
本文大概3500字,下面分四個方面來解答,具有一定專業性,閱讀需要耐心。
競爭壓力
情感負擔
關系互動
心理游戲
1
競爭壓力:學習不是為了知識,是為了高考
很多時候,學習不是問題,競爭關系才是問題。
這種競爭關系,體現在現實中,就是分數和排名。
記得有一個大一的學生和我說:
高三的時候,教導處打算把早上7點30分的早讀,改到7點,這樣可以增加30分鐘的背書時間。
班主任詢問,大家對這件事情有沒有意見?
這個時候,他就和老師說,“7點實在太早了,現在七點半很多同學都昏昏欲睡,連看早讀的老師,有時都跟著睡覺。”
結果班主任就帶著譏笑地說“這點苦都吃不了,難怪成績不好,你想睡覺就睡覺,不要影響其他同學進步。”
他當時就很無語,就因為他的成績不好,班主任就不重視他的意見。
實際上,他已經在重點班里了,在整個年級已經處于前20%,可還是會感受到這種歧視。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校爭奪的不僅僅是成績和未來發展,而是自信、尊嚴的爭奪。
假如你是學生成績不好,就沒有尊嚴,就沒有人尊重你。
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即使你是一個努力的“好”學生,你也未必能獲得好成績。
因為高考是排名制的,而不是任務式的。
排名制的按優秀程度給獎勵,任務式的按完成情況給獎勵。
現在的學生學習辛苦的地方不在于學習本身,而是在于學習的競爭壓力。
高考本身就是一種內卷,每年招生的名額是差不多的,A大學今年只招10個人。
這屆的學生質量,即使從600分提高700分,A大學的名額也不會再多一個,還是固定10個。
只要存在高考,學習就一定會是痛苦的。
學習不是為了知識,而是為了在高考中獲得更高的成績。
在高競爭的壓力下,內心一定是焦慮和競爭的。
與其說是學生們厭學,倒不如說是學生們討厭競爭關系。
2
情感負擔:無以為報,精神內耗
這也是厭學的一個常見問題,情感負擔太重,使得精神內耗。
我們遇到很多厭學的學生,無一例外地,父母都要求很嚴格,或者曾經要求很嚴格。
學習是很辛苦、是很累,但是往往不會痛苦,痛苦的是考試和排名,是分數不如別人高。
這點我們前面也說了,競爭環境中,孩子一定有很大的競爭壓力。
現代的很多孩子,物質條件其實不缺少的。
人呢,就有一種本能,誰對他好,他自然也會想要回饋。
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父母加上四位老人,都對一個孩子好。
孩子心里很感動啊,想著以后好好報答家長們。
可是孩子長大以后發現,家長們不需要他報答,需要孩子考名牌大學。
幾乎每個大人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想孩子考名牌大學,想孩子賺大錢,想孩子有社會地位,但問題是名牌大學就那么幾個,創業成功的老板也就那么幾個,當大官的也是那么幾個位置。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有幾個人能做到呢?大概率是做不到的,那做不到怎么辦?
家長往往不會給出答案,而是不斷地希望子女去競爭,直到勝利為止。
孩子們就像上了沒有退路的天梯一樣,情感負擔很重。
家長們往往只準備了成功的香檳,但是沒有準備失敗的安慰。
很多子女出現心理問題,本質是對關系的不滿。
在家庭中,對苛刻的關系不滿,只有子女考得好,才能獲得父母的愛,父母不是愛他,而是愛成績好的他。
這里也不需要太過執著,因為父母有期待是正常的,但是這期待你未必能完成。
就像你也希望父親有億萬家產讓你繼承,實際上里父親也大概率做不到。
3
關系互動:你改變不了別人,你只能改變自己
心理問題,往往是關系出現了沖突。
很多人都說抑郁癥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其實我們也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管心營的觀點有些不同,我們認為是因為,來訪者的問題嚴重到了抑郁的程度,別人才能關注到這個問題。
就像你的厭學問題,只有嚴重到了抑郁的程度,你的父母和老師才能注意到。
我們是這樣理解的,在你抑郁之前,我相信你不是沒有表達過你困擾,只是你表達了,但是父母和老師不夠重視你的問題,你沒辦法得到有效的幫助,所以你的越來越痛苦。
比如,你出去玩的時候,受傷了破了點皮,你媽覺得沒什么,于是就沒有處理。
等到傷口潰爛的時候,你媽才能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趕快帶你去醫院處理。
這是我們管心營遇到的普遍情況,小問題不重視,變成大問題了才知道后悔,不止你家這樣。
媽媽看見了孩子這么痛苦,結果卻說“哭什么哭,哭有什么用,你堅強一點,就是你矯情。”
這里有潛臺詞,“你沒有問題”“你的問題不重要”。
這位媽媽確實看見了孩子的痛苦,但是又沒有完全看見。
就算是孩子真的矯情到了玻璃心的程度,那么面對一塊易碎的玻璃,才應該小心謹慎一些才對,指責孩子玻璃心不夠堅強,反而會加劇玻璃“易碎”的程度。
像你說的軀體化癥狀,從我們管心營的角度來看,就是嘴巴告訴別人問題很重要,得不到重視,只好用行為告訴他們問題很重要了。
我們是這樣理解的,在你有軀體化表現之前,我相信你不是沒有表達過你困擾,只是你表達了,但是父母和老師不夠重視你的問題,你沒辦法得到有效的幫助,所以你的越來越痛苦。
所以,抑郁和軀體化癥狀,看起來是問題,其實都是你的解決方案。
但是這種這種解決方案沒有意義,因為你改變不了別人,你只能改變自己,這樣的解決方案,你還是很被動,因為這是祈禱別人來解決問題。
甚至解決方案本身,就構成了問題,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4
心理游戲:心理游戲的背后,是假目標和真問題
長期的心理問題,往往背后有心理游戲。
你可能需要想想,你和父母在玩什么心理游戲。
比如,小明去親戚家做客,親戚說給小明削一個蘋果,然后小明說不用不用。但是親戚還是會削這個蘋果,然后小明也會吃掉這個蘋果。
在這個事情中,親戚不是真的這么熱情得要削蘋果招待,而小明就算不想吃蘋果也要吃掉。
這就是一個心理游戲,每個人在其中都身不由己。
一個常見的游戲叫做:是的,但是。
我之前給一個學生做論文輔導,他的論文需要做一個數據調查,他不知道怎么調查。
我就回答他,可以先看看別人是怎么調查類似的問題。
他接著提問,是的,老師你說得對,但是我不知道類似的調查有哪些。
然后我又推薦了幾篇相關的論文。
他還是接著問,這幾篇文章我也看過了,但是我不知道該怎么用量表……
說到這里我就察覺到了不對勁。
看上去他很需要我給他論文的建議,但是我真的給他建議時,他又一直找理由拒絕,事實上他不是真的需要我的建議,因為他心理早就有了答案。
“是的,但是。”的心理游戲,并不是真的希望解決問題,實現目標,而是希望獲得關注,但是故事的結局很糟糕。
一方面是目標沒有得到真正的實現,一方面是體驗到了挫敗感和失望的感覺。
所以玩心理游戲的時候,往往現實目標是假的,但是心理問題是真的。
因為只要問的問題足夠多,我就一定會回答不上來,或者失去耐心。
于是當初的求助者,內心就會說“沒人能幫得了我”。
你退學了之后,還是會遇到新的問題,并不是你退學了就沒有問題。
比如,常見的問題是,孩子休學在家之后,父母受不了,天天要和孩子“做思想工作”,把親子關系也搞得很差,問題往往更加麻煩了。
5
建議
從你的表達來看,你還是采取了被動的解決方法,你只是在內心祈禱退學之后就沒有問題了。
但現實是,這些問題依然存在。
所以,你真的想要解決問題的話,你可以把筆和紙拿出來,認真的分析一下,哪些是被動的解決辦法,哪些是主動的解決辦法?
你要做的,是去選擇積極主動的解決辦法。
如果自己通過自己的分析不能解決,那么也建議你去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去尋求他們的幫助。
最后,假如你還有疑問的話,科普性問可以直接留言詢問,我們會做補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