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視野和格局的書籍(提升思維與格局的好書)
◆ 后臺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讀水滸 | 唐朝人的日常生活 | 我們的家 | 文學的讀法 | 陳寅恪語錄 | ……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最近老刷手機感覺語言有點退化啊,一張嘴就是網絡流行語。”
“手機玩多了是不是腦子會變笨?我最近注意力很難集中,反應也遲鈍。”
隔一段時間,小蝸就會收到類似的抱怨,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相似的苦惱?
手機真的不只吞噬時間,更會簡化、弱化我們的思維,讓大腦變得越來越懶。
小蝸今天就來推薦5本大格局好書,視野開闊、內涵深刻、流暢好讀。
讓大腦從扁平的信息網格里掙脫出來,來一場專注而珍貴的深度思考:
1、槍炮、病菌與鋼鐵
童鞋怎么說:
不僅是一部完美的球員傳記,更是一篇波瀾壯闊的史詩。
@讀者 九月
//
一本廣負盛名的人類學經典,以開創性的發現摧毀了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人類史理論。
因其突出價值和重要性,榮獲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和英國科普書獎,制霸《紐約時報》暢銷榜。
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是一名演化生物學家,他在書中從地理、生物、歷史角度駁斥種族主義:
比如,歷史上歐洲人之所以能征服亞非拉,不只在于他們在軍事、科技、行政方面擁有巨大優勢,
還在于他們為其他大陸帶來了病菌和瘟疫,那是和家畜的長期密切關系中演化出來的。
再比如,為什么中國十五世紀前一直領先世界潮流,卻在其后一再沒落?
賈雷德的回答是中國太執著中央集權,管理階層的決定對社會影響巨大。
甚至會把一個民族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技術財富打碎,銷毀,讓世人皆忘記。
而一盤散沙的格局讓一國禁止的技術發明在另一個國家傳播壯大,并迫使最初的國家乖乖地回頭來補課。
這種分析不一定正確,但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有所啟發。
中央政府可適當創造機制,有效引導各個地方良性競爭,整個社會會更有活力。
2、天真的人類學家
童鞋怎么說:
地鐵上一邊讀一邊大笑不止。這星球上比在文明世界擠地鐵鬧心多了的事情多得是。
@讀者 dante
//
又一本備受贊譽的人類學經典,比上一本更好讀更幽默,是當之無愧的入門首選。
作者奈吉爾真實記錄了人類學家克服乏味、災難、充滿敵意的真實田野生活的過程。
比如他會風趣地自嘲:身為一個人類學者,你最好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當你在獵奇對方時,土著人也在獵奇你:
“你頂多只能期望被當成無害的笨蛋,可為村人帶來某些好處。人類學者是財源,能為村人帶來工作機會。”
他還總結了一些攻克研究對象的小秘訣:通常我不抽煙,但是我發現一起抽煙,分享煙草可以創造社交親密感。
正是由于他熱愛自己的學科,不斷思考調整研究方法,我們也能看到人類學宏大而深沉意義:
因為一個族群如果失去認同,最令人類學家扼腕的是世界失去了某一種特殊“世界觀”。
世界觀是一個民族數千年互動與思考的產物。因此,一個民族的消失也代表人類可能性的萎縮。
3、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
童鞋怎么說:
考古百年,中國考古迎來了黃金時代,這本書回顧了整個百年的考古發現,如序言所述般深邃寬廣。
@讀者 Bean
//
一本以考古視角呈現5000年中華文明的通識讀本,讓你足不出戶便能看透古今。
書中精選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包括殷墟、三星堆、始皇陵、長城等。
以這些遺址為切入點,透視中國古代的政治、宗教、工農科教等多方面信息。
比如法門寺珍藏著一些與佛教無關的外國器物,見證了唐代的對外文化交流。
典型代表就是“瑠璃疊子十一枚”,這些藍色玻璃盤上刻著十字花、八葉花、水波紋、楓葉紋等多種花紋。
這是用比玻璃堅硬的材料,在冷卻后的玻璃表面刻畫而成,有的在主要線條中描金色,華麗奪目。
技法精巧高端,風格細密繁縟,正是伊斯蘭玻璃的工藝特點,可見那時唐與波斯的開放性貿易關系。
4、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
童鞋怎么說:
通俗易懂,會說人話,經濟發展視角介紹中國政府與政策。經濟文盲型讀者的福音。
@讀者 C.D.
//
這本書名字起得非常好,置身事內,我們每一個的日常生活都與政治直接相關。
特別是在我國,政府不但影響“蛋糕”的分配,也參與“蛋糕”的生產。
你的擇業方向、工資水平、發展上限與國家要推動、振興哪些行業緊密相關。
同時,看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及地方政府的行動邏輯,我們就會明白:
我們在互聯網上看到的信息和現象,是博弈的結果而非過程,不可膚淺視之。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協商和妥協,而不是機械的命令與執行,我們要謹記:
理解利益沖突就是理解協調和解決機制,由此再看熱點事件,思維就會就更深刻。
5、在中國大地上:搭火車旅行記
童鞋怎么說:
綠皮車上的人,形形色色。寫出了八十年代的土味,啟蒙、懵懂、傷痕、可愛。
@讀者 blueshadow
//
置身事內看懂政府政策之后,再借著外國人的目光,來一趟置身事外的暢游。
保羅·索魯,現代旅行文學教父,曾在80年代來到中國,跨越東西南北22條火車路線,完成了長達一年的深度之旅。
他去過北京、上海等繁華都市,也去過黑龍江朗鄉、新疆吐魯番等疆界邊陲。
他與各種各樣的人聊天,想去做進出口生意的學生、剛剛經歷過浩劫的知識分子…
就是在這種真切的交往中,我們看到了蓬勃也困頓的80年代,很多問題至今仍在:
中國人在二十五歲之前看上去都挺年輕,但從那之后就開始變得憔悴。
到了六十來歲,他們又會恢復淡定從容的樣子,然后越來越高貴優雅。
在這個國家,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像打了雞血,這更讓你瘋狂地想坐下來歇歇。
這似乎就是中國的一種生活方式:先是全神貫注或馬不停蹄地拼命勞動,然后突然就停下來睡著了。
可能這就是東亞國家難逃的內卷性吧,資源少而人口多,我們早已養成了一種務實而隱忍的生存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