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案例(怎么幫助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暖星社區(qū)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wù)經(jīng)驗總結(jié):家庭教育應實現(xiàn)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yè),家長你認可嗎?
我們的孩子可能“永遠”無法像普通小朋友那樣順利與人溝通,但是作為家長,我們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介入,幫助孩子提高基礎(chǔ)能力,提升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我們觀察記錄了孩子在發(fā)展與人溝通技能時,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今天,就通過一些案例,邀請專家,從專業(yè)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我們解惑。
如何讓孩子的注意力從物轉(zhuǎn)移到人?
案例1:
男孩,3歲5個月,對人不關(guān)注,全部注意力都在物品上
專家解答
一句話來解決:把你自己變成玩具。
也就是說,既然孩子有對物品的注意力,說明孩子有興趣點,那我們就需要投其所好。不論這個東西是玩具、食物、活動還是某個人身上的特質(zhì),還是某一個刻板行為,那我們都可以把孩子這些興趣點變成了干預契機,加入到孩子的活動中去,讓他對玩具的興趣變成對人的興趣。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只喜歡蕩秋千,那我們大人就可以抓住孩子的手腳,模仿秋千玩搖搖停的游戲,就是大人把自己變成了秋千,孩子的注意力自然會從秋千轉(zhuǎn)移到大人身上。
怎么才能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玩?
案例2:
男孩,3歲4個月,剛上的幼兒園沒有陪讀,幼兒園里有小朋友找他玩,他想玩他也不會說我想和你們一起玩,該怎么去引導他與小盆友互動的語言呢?
專家解答
如果孩子還不具備和小朋友玩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游戲,那我們可以先從讓孩子能和我們大人一起玩開始。我們大人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做游戲的時候是很遷就孩子的,我們會利用我們的經(jīng)驗,去體察捕捉到孩子的溝通意圖、孩子的困惑等各種情況。
但是在幼兒園小朋友不這樣,他們不會因為我們的孩子不明白某個游戲的玩法去耐下心來解釋。而我們孩子因為能力不足,很可能就無法明白整件事情到底怎么回事。這樣下去,其他小朋友又會因為在我們孩子這里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而不再愿意主動來找我們的孩子,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因此我們說先讓孩子能夠跟大人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大人可以逐步加入各種難題,這些難題要是我們的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可能會出現(xiàn)的難題,然后一一教給孩子解決這些難題的辦法。如果孩子能夠做好這一步,那他才比較有可能去在跟同齡小朋友玩的時候能夠自然地加入進去。
如果想教孩子如何加入小朋友的游戲,那我們也是同樣從大人開始。比如爸爸和媽媽在孩子面前玩一個孩子喜歡的游戲,但是并不邀請孩子加入,孩子想要加入的時候,如果沒有用恰當?shù)姆绞饺ケ磉_,那爸爸媽媽可以假裝不理孩子;這個時候讓家里的其他人,比如奶奶給孩子輔助,幫助孩子說出“我也想玩”,或者是“我可以一起玩嗎”之類的表達,等孩子說出來之后,立刻允許孩子加入進來。
孩子的語言教學,要重點注意什么?
案例3:
男孩,3歲4個月,日常生活中主要說些功利性的語言,和簡單的描述性的語言,還有些拒絕性語言,如他想看電視,會說“媽媽把電視打開,我想看什么動畫片,不要什么看什么”;還有些描述性的語言,如“雨停了,起風了,東西掉了”,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如名字,幾歲,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叫什么名字,這是誰的東西。要怎么繼續(xù)發(fā)展孩子的語言呢?
專家解答
首先,家長們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想要發(fā)展孩子的語言,一定要從溝通的功能這一角度來考慮,而不是句子的長度。
例如“我想吃餅干”和“我好想吃餅干啊,求求你了,我給你跪下了”,這兩句話雖然句子長度不一樣,但是它們的功能都是一樣的,都是在要求物品。
我們認為這兩句話的功能是一致的,都能夠達到目的——給我餅干,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執(zhí)著于句子長不長,只要能夠準確的傳遞出溝通信息,那就是夠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家長的問題描述中孩子的溝通功能以要求物品、要求活動、要求協(xié)助、拒絕或反對、評論、回答問題、提供信息這幾類,那我們下一步想要繼續(xù)發(fā)展孩子的語言的話,就應該進一步擴展孩子的溝通功能。
比如可以在引人注意、要求允許、要求安慰這個功能上下點功夫,可以參照我們常用工具那一課的內(nèi)容,看看溝通功能檢核表,與孩子的溝通情況做一下對比,從而確定目標!
怎樣才能教會孩子“分享性行為”?
案例4:
孩子5歲4個月,目前的溝通功能處于要求安慰,偶爾出現(xiàn)向別人展示,比如我說你涂完顏色讓媽媽看看,他一會兒涂完了就會找我讓我看一下,我表揚他畫的好,可以休息一下了,他就很高興。平時要怎么引導主動展示?
專家解答
孩子現(xiàn)在的這一行為不一定算是展示,有可能是征求允許。“展示”這一行為,是建立在充分的社會性動機之上的。如果問題描述中能加上孩子特別喜歡畫畫,自己畫完之后會拿給媽媽看,那這個肯定是展示。但現(xiàn)在孩子的高興,可能是因為家長允許孩子休息了,根據(jù)問題現(xiàn)有描述不好判斷!
至于怎么引導“展示”這一溝通行為呢?
要做到2點:
一個是和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關(guān)系,讓孩子覺得你很重要。我們成年人也是這樣,會把自己心里的歡樂,展示給自己在乎的人,而不是所有人。如果希望孩子出現(xiàn)展示的行為,我們肯定不能去希望他給所有人去展示,這也是不恰當?shù)摹R虼耍覀兙托枰⒆咏⒁粋€良性的情感互動的關(guān)系,而不是一個工具性的互動關(guān)系。
所謂情感性的互動關(guān)系是指孩子不只是通過你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和你有更多的情感、情緒的互動,怎么做才能實現(xiàn)呢?大量的投其所好,制造非常多的樂趣,讓孩子愛上你,而不只是依附于你。而工具性的互動關(guān)系是指孩子把你當成一個實現(xiàn)自己欲望的工具,溝通的內(nèi)容主要是要求物品或者要求活動,這樣的話孩子就很難出現(xiàn)展示、分享這一類的行為。
第二點是實際生活中的操作方面,建議孩子能力達到這個水平的時候,在跟孩子的互動中可以有意的去做一些分享性行為的示范。比如下完雨,你看到彩虹,不問孩子這是什么,而是指著彩虹說“哇,彩虹!”聽到有人彈琴,可以說“琴聲真好聽呀”,而不是問“誰在彈琴”,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去示范,那孩子在能力達到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出現(xiàn)這個行為。
怎么才能讓孩子的提問更有意義呢?
案例5:
孩子四歲兩個月,剛剛開始有意識問點問題,比如“媽媽哪去了?“、“他怎么了?“這樣的問題 。但是會出現(xiàn)反復問一個他知道答案的問題,比如他知道很多交通工具的名稱,卻老一個個指著問這是什么呀?這是什么呀?怎么能讓他的疑問更有意義呢?
專家解答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孩子提問題的這個行為是不是和情景相符合的,也就是問題描述中所舉的那兩個例子,媽媽哪去了,他怎么了之類的問題,在當時的情況下問出來是不是符合情景需要呢。如果是的話,說明孩子對這些問題是理解的,不是單純的鸚鵡學舌或者延遲仿說。那如果是這樣的話,既然孩子能夠理解,并且恰當?shù)剡\用這些問句,說明在需要的時候孩子就可以用出來。
如果想讓孩子對這些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大量的需要用到這些問題的機會,讓孩子在一次次的使用過程中體驗到這些問題的力量。
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開動腦筋,創(chuàng)造大量的需要孩子提問的時機,在這些時機中去教給孩子提出相應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問題中所說的讓孩子的提問更有意義。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的話,從起床到睡覺的一天過程中我們有大量的機會去創(chuàng)造需要孩子提問的情景。
隨便舉幾個例子,早晨起床穿衣服的時候,你可以提前故意把孩子的褲子藏起來,這時候輔助孩子提出“褲子在哪里”的問題。因為他這個時候想穿上褲子,所以他學習這個提問的動機就特別強。孩子一旦說出褲子在哪里,媽媽就立馬告訴孩子答案,比方說褲子在桌子下面等等。
在哪里的問題還可以大量泛化,比如刷牙的時候把孩子的牙刷藏起來,出門去玩的時候,把孩子的一只鞋子放在他找不見的地方。這樣,通過一次次的體驗,孩子才能一步步的加深對于問題的理解,從而更有意義地使用這些問題!
其他類型的提問也可以參考這樣的形式,同樣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