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洶涌澎湃的知識浪潮,人類精神世界面臨著崩潰,焦慮抑郁情緒頻發。
為什么大家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回答前置問題之前舉個例子。
你在廣東可以要求發型師給你做出任何想要的發型,甚至他們可以創新出更多令人滿意的發型,然而回到縣城老家,這種要求幾乎很難被滿足。
為什么?
這是最基礎的認知決定思想以及動作。廣東理發師可以更快鏈接本行業相關的最前沿的訊息。
簡單說,認知就是:見過、接觸過、經歷過、感知過、能被預見的知識智慧等各方面認識的廣度和深度。
在鄉村呆了大半輩子的理發師,怎么可能剪出你想要的“國際范”發型呢?
見都沒見過,很難說能做到!
這就是認知局限帶來的生活局限。
大家欣賞崇拜并且愿意追隨的老師高人,本質就是認知更高,訊息更前沿、解決種種問題的智慧更高更深。
眾所周知,現在的人已經離不開手機了,大眾頭腦里各種所謂的知識,極有可能是被“手機”侵入的雜亂意識。人類把“電子產品的意識”當成了自己的意識,又因為沒有止境的新信息輸入大腦內部,必然會產生顛覆泛濫和撕裂甚至爆炸,外部表現形式是:焦慮、抑郁以及連鎖反應。
那么,人類到底該怎么辦?
能不用手機了嗎?顯然不太現實,從相對的另一面來看,手機帶給人類的便利也是巨大的貢獻。
麥克盧漢說,當我們的“機器”開始自行思考時,這種“分心”的狀態會結束。
簡單解釋就是:我們必須能進行獨立思考。
互聯網上知識易得性的提升,同時伴隨的是其易損性的增長。
要用批判性思維去學習。
敢于質疑,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
要清楚的知道:是人發表的觀點都具有主觀性,或多或少。
每個人的經歷都獨屬于自己。
感受自己的心,用心去感受世界。腦和心互相配合,獨立做出判斷。
綜上所述:解決焦慮的方案是:提升認知、保持獨立思考、鏈接高認知的高人以及圈子。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要做事,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