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了同事杜健寫的文章“淺談年味變淡”,列舉了5大原因,讓我也深有感觸,大環境的變化讓我們無力更改,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好吃的,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衣服也不再期待,美食雖美味但失去了那份期盼。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的過年……
寒冬臘月的家鄉,更是身在異鄉的游子,日夜的魂牽夢縈和冥思苦想。臘月的味道,似回家的號角聲聲在耳畔吹響。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吹來故鄉春節的鞭炮鳴響,吹來故鄉親切的呼喚,呼喚著游子歸來的腳步和風塵仆仆的行囊。
家鄉,不思量,自難忘。尤其是那些年,臘月里各種年貨的味道兒,令人回味無窮,歷久彌香。“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首童謠在當年,安撫了我們小孩幼小的心靈,使我們簡單的內心,寄予了一份對新年美好期望。

臨近年關,也是家家戶戶,忙碌一年團團圓圓,熱熱鬧鬧,一家團聚的向往,記得小時候的生活,家家都不富裕,所以趕大集辦置各種年貨的心情,是那時小孩子心中難以掩飾的欣喜若狂。孩子們的心里,尤其期待春節能早日光臨登場,因為春節既有美味大餐,也有新衣服穿,還能和在外學習的姐姐哥哥一起玩耍。
多年前的故鄉,白雪皚皚的臘月時光,北風呼嘯,寒氣襲人。室外寒冷,滴水成冰。室內卻異常的溫暖,正在做飯的一家人,談笑風生,熱鬧非常,五谷豐收的喜悅溢滿每個人的臉龐。廚房里,灶堂燃燒得紅紅火火,大鐵鍋正熱氣騰騰,預示著生活的蒸蒸日上。親戚和鄰居們,圍坐在熱乎乎的火炕上,笑容燦爛,心情愉悅。一邊聊著一年的過往,還有家長里短,酸甜苦辣咸的生活瑣事。

有愛好扭秧歌的大媽,也有喜歡敲鼓的大爺,相互配合,看熱鬧的人圍成一圈,遠處時不時還能聽到隔壁村大爺唱大戲吹嗩吶的聲音,我們這些淘氣的孩子們,就會在屋里屋外嬉戲打鬧,祥和、歡樂的笑聲,在院子里飄來飄往。
記得過了“小年兒”,媽媽就開始蒸饅頭,蒸包子,因為家里人多,每次蒸饅頭都蒸10來鍋,蒸好的饅頭又圓又白,香味撲鼻,尤其是饅頭裂開縫隙,俗稱“饅頭笑了"。寓意新的一年,家人都能笑口常開。
幾條用面做的大鯰魚,被奶奶制作得惟妙惟肖,據說是連年有魚的好兆頭。紅白相間的糖餡豆沙包,咬一口松松軟軟,令人愛不釋口,寓意生活的甜甜蜜蜜。而且爺爺還會親手給我們炸麻花、炸丸子,還有我最愛吃的耦合等等的面食。那是臘月,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講,真的是一飽口福的快樂時光了。爺爺還會帶我和堂哥去供銷社買糖塊兒、鞭炮、煙花……

春節過后,便是去親戚家拜年,總覺得那時候的情感是很深厚的,天氣再不好,路再遠,也會去拜年,真誠地道一聲新年好,也有時間坐下來聊聊天,說說話,不像現在匆匆見面,匆匆分別,這個也忙,那個也沒時間,讓拜年反而成了一種“負擔”。那時候交通工具不發達,幾乎都是走著去,“車馬慢”一天只能拜一家,在路上總是能碰到很多熟悉的人,互相問候著“新年好”,順路的則加班通行,一路說說笑笑,小孩子跑跑鬧鬧,也不覺得累。
那年那月,我們的童年應該說是快樂的、幸福的且充滿童真童趣的。

時光匆匆,往如昨。現在的我們早已長大成家,兒時所期所盼,現在自己都可實現,但再也找不到兒時得到時無比滿足的感覺,一年又一年過去,無論身在何時何地,我依然想念我的家鄉;想念那個遙遠的小村莊;想念那記憶中有爺爺奶奶家;想念那村口蕩秋千的老榆樹;想念家鄉的挑水的那口老井;想念家鄉捉迷藏的老屋;想念那些兒時過年的記憶……
進入工作后,時常覺得自己很幸運,在不經意間與寧津豪康公司相遇,很榮幸成為寧津豪康公司的一員,在這里學習了很多,成長了很多,也發掘出我自己都不知道潛在的能力,被認可的感覺真的超級棒,在公司大家庭里讓我體會到生日一起過,工會活動一起搞的快樂氛圍,每年臨近春節,公司的年終大福利是每年最讓人期待的,每當快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選福利多少面,多少肉,人人臉上都滿懷期待與喜悅,讓人覺得,這一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公司福利是對員工的一種關愛,我們都應抱著感恩的心,在以后的一年又一年里,努力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寧津廠 李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