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拖拉磨蹭家長如何應對(父母越催,孩子越磨蹭)
導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那些優秀成功的孩子都是好的時間管理者。換句話說,真正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時間管理。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父母都知道,能管理好時間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但教導孩子學會時間管理時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大部分父母除了“奪命連環催”之外,根本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最后往往陷入“催就動,不催就拖”這種死循環局面。
所以,我們如果想讓孩子改掉拖拉、磨蹭的壞習慣,學會時間管理,提高學習效率,首先就需要了解孩子拖拉、磨蹭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對癥下藥。
孩子拖拉、磨蹭背后的3大原因
孩子為什么喜歡拖拉、磨蹭?總體來說,無外乎有三大原因。
1、沒有時間概念
“1分鐘,10分鐘,半個小時……”這個對我們大人來說是很簡單的,但對于孩子來說卻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5歲前的孩子很難搞清楚早上、中午和晚上;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要從日常生活中他能理解的、最熟悉的場景入手教孩子掌握時間概念。
2、能力還不夠
能力還不夠的孩子,想快也快不起來,比如說,一個一歲多的孩子自己拿勺子吃飯,餐桌可能就是“災難現場”,因為他的精細動作發育還未完善,還不能很好的控制手中的勺子。
一般這個階段的孩子用勺子吃飯灑得到處都是,慢慢用勺子舀起食物,再慢慢送到嘴邊,其實這個過程食物已經掉了不少,最后精準投喂到嘴巴里的食物更少……這個吃飯過程費時不說,還不到實際的效果,不少父母就覺得是孩子磨蹭了還做不好,但在孩子身上是特別正常的。
3、催促導致的逆反心理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你一直催催催,他就會很煩,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你不讓做的他偏做。所以,父母們不要著急,放慢速度,不僅僅是讓自己喘口氣,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圍環境,認識世界和思考未來。
孩子并不會因為一時的磨蹭,成為不負責任又拖拉的人。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會給他更多思考的空間,在每次嘗試中學會自我處理、安排事情。
該怎么讓孩子改掉拖拉、磨蹭的壞習慣呢?
為學習成績而苦惱的同學,常常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因為他們覺得,要想把成績趕上來,必須利用課余時間“補課”。但是,上學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又會布置好多作業。每天連作業都做不完,哪來的時間去“補課”?
于是,有的同學不得不壓縮睡覺的時間、壓縮吃飯的時間、壓縮休閑娛樂的時間,等等,把一切學習以外的時間都壓縮到極致,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幾乎達到了人的生理極限了,不太可能再擠得出什么時間出來了,但進步仍然十分有限。
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可以用一句話解釋:“學習時間的長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學習好的同學,看書做題很輕松,時間還剩下很多,可以用來讓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學習不好的同學,看書做題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連老師布置的作業都難以完成,根本擠不出時間來提高自己,只能越來越痛苦。于是,學習成績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單靠擠時間是沒用的。就像窮人靠節約儲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一樣,我們必須記住世界上有比時間更重要的東西:效率。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再怎么擠也有限,但是時間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空間很大。
所以,想要讓孩子的成績得到提高,想要讓孩子過上高質量的生活,都不得不先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具體有4個方法,大家可以學習一下。
1、讓孩子感受時間
想要孩子具備時間管理能力,基礎工作是先讓孩子了解時間。對于大人來說,看手表,確定幾點幾分,然后采取行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對于孩子,“時間”是個陌生的詞匯,因此,我們需要先讓孩子具有時間意識。
具體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訓練:可以讓孩子感受白天和黑夜,一年四季,紅綠燈倒計時等;可以讓孩子養寵物或種植小花小草,引導孩子寫觀察日記,從小種子埋進土里到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到死亡,每一個時間段的變化,四季的變化,加強孩子對時間概念的深刻理解,再加上家長的引導教育,讓孩子知道自己也在時間中一點點長大,每一時間段都要有所變化成長;可以把時間和行動聯系起來,比如說做什么事情需要多少分鐘,比如說在家里放一個鐘表,告訴孩子七點了,該起床了,還可以在家里放一個計時器,比如說畫畫30分鐘,安一個倒計時,鈴聲響了就結束了,當然也可以用沙漏,讓時間的流逝可視化。
2、幫孩子分析時間
我們可以將時間當做貨幣,用途分為消費時間、投資時間和浪費時間。對應的就是日常需要做的事情、必須要做的事情及對自己長遠有幫助的事情和回想起來覺得后悔花這個時間的事情。
具體來看:日常要做的事,比如早起、刷牙、穿衣服等;必須要做的事,比如上學、做作業等;對長遠有益的事,比如藍色讀書、白色做計劃、綠色運動等;不應該做的事,比如長久玩手機、發脾氣等。
我們要盡量多地投資時間,合理消費時間,盡量減少及避免浪費時間。
3、根據輕重緩急分配時間
這里就要說一下著名的四象限法則了。
面對這四個象限,對應的分別是:
- 重要且緊急的事務,馬上去做,比如說第二天要交的作業
- 重要不緊急的事務,安排時間去做,比如說閱讀、運動、計劃等
- 緊急不重要的事務,可以委托人做,比如說讓爸爸媽媽幫忙送個東西到學校等
- 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務,避免去做,比如說無止盡地上網刷娛樂短視頻等
具體的重要性的認定由家長和孩子一起決定,不是一概而論的,而且這里的重要性是說得對孩子的重要性,不是說這個事兒本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