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孩子的問題,經常控制不住情緒(面對孩子焦慮暴躁控制不住情緒怎么辦)
我們經常在現實生活中看到有的孩子一言不合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撒潑”,常常弄得家長下不了臺。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要經歷成長過程中的挫折,比如想要的東西沒能得到、某次考試考砸了、沒能考上理想的學校等等,如何面對挫折,不僅考驗著孩子,也考驗著父母。
有很多家長在面臨孩子因挫折而情緒崩潰時,為了盡快安撫孩子的情緒,總是一味地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哪怕這種需求是不合理的。這看似解決了眼前的窘境,但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極其負面的,并不能從根本上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
孩子在遇到挫折時難免會情緒崩潰,作為家長,到底要怎么幫助孩子去應對?在我看來,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抗壓思維。
為此,我們可從以下五個步驟去培養孩子的抗壓思維。
01 第一步,家長不要無原則地妥協,要讓孩子明白一味發泄情緒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道理
我們可以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但是對其不當的行為卻不能無原則地妥協。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不能以哭鬧作為要挾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想要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并不是只有哭鬧發脾氣這一種方式。
當我們遇到孩子因為某件事而采取哭鬧形式發泄情緒的時候,首先要在明確拒絕他的無理要求的同時,再心平氣和地和他講道理,要讓孩子明白在情緒化的狀態之下,事情只會變得更糟糕,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我們還可以采取一些肢體語言如擁抱的方式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還是不能接受我們的各種安撫工作,那我們還可以帶著孩子去一個角落,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情緒。等到孩子發泄完情緒之后,能夠理性思考時,我們再去處理這件事情。
02 第二步,家長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所謂延遲滿足,顧名思義,就是對孩子的需求不要立即滿足,而是等待一段時間之后再去滿足。
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做個約定,給他贈送一個“心愿兌換券”,可以在以后表現良好的情況下,用今天得到的“心愿兌換券”來兌換。
這種做法既可以當場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不至于讓孩子感到失望,可以讓孩子的心愿延遲滿足,在處理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安撫孩子情緒的目的。
03 第三步,家長要用積極的心態去影響孩子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在面對挫折時,如何去應對和處置,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可以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長心態的影響。
家長如果能以積極的心態去應對挫折,孩子同樣也能以積極的心態去應對挫折。當孩子情緒低落時,家長要學會共情,向孩子表達理解,給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04 第四步,和孩子深度溝通,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安撫和穩定好孩子的情緒之后,我們可以嘗試著和孩子作深度溝通,讓孩子有效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在和孩子深度溝通中,可以進行引導式發問,詢問孩子當時的想法,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
我們只有找到孩子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當孩子在表達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耐心傾聽,專心致志地聽孩子表達,不輕易評價,給孩子一個合理表達情緒的空間。
當孩子表達完之后,我們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思考。我們不妨這樣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以前也遇到過你這種事情呢”“我們相信你有能力去處理好這件事情”……
這種溝通方式不僅有利于孩子放下心理包袱,也使得我們家長能夠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源。
05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如果過度保護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愿意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的話,將會使孩子缺乏獨立意識,對家長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抗挫能力差。
因此,我們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擁有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擁有獨立意識的孩子,才能用各種合理的方式去自行解決包括挫折和壓力在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