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讀后感1000字(家庭教育讀后感100字)
雖一直偶有讀書的習慣,但陳鶴琴老師的《家庭教育》確實是自己在小兒教育方面的啟蒙之作,非常感謝幼兒園老師給家長推薦了這一本好書,讓我能更加深入的去思考父親作為孩子的第一導師,應如何開展家庭教育,下邊就談談讀完本書后的一些體會。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一、了解小孩子的個性與心理,把他當作小朋友看
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平時一直是出差和加班的比較多,留給自己陪伴兒子的時間比較少,即使在家也喜歡維持嚴父的形象,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到作為小孩子的天性和心理,總喜歡把他看成具備跟大人差不多的理解能力及情緒控制能力,經常不理解他為什么喜歡哭、為什么教了很多遍的生活習慣就是養不成、為什么父母的話就是不愿意聽等等。也正是因為不理解他的這些行為就對他更加的嚴厲,認為他無理取鬧,常常是把自己氣的要命,教育小孩的目的還沒達到,導致孩子最終很怕我,不愿意跟我親近。當時的感覺正如鶴琴先生在書中描述的那樣“小孩子實在難養得很”。跟夫人溝通,也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模式以及跟孩子的相處方式是有問題的,但就是不知具體的問題出在哪里,以及該如何去破局。
幸好在暑假期間幼兒園推薦了這本書,剛讀第一章節就覺得茅塞頓開,原來自己一直沒有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小孩。在平時的工作中還經常提醒自己或同事做事的時候換位思考,移情溝通,但對待自己的孩子卻忽略了他的個性和心理,一心想讓他朝著自己理想型的標準模式去發展,卻不知孩子是具有好游戲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歡成功的、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的、喜歡稱贊的心理。在了解孩子的天性和心理后,開始觀察自己的兒子,慢慢注意自己孩子的個性,換位思考到他那個年齡段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也逐漸理解他之前的一些行為,同時也努力的去改變自己苛刻的形象,陪他一起看他最喜歡的動畫片、陪他角色扮演動畫片的人物一起游戲、陪他去戶外撈魚和抓蜻蜓、鼓勵他多去嘗試和挑戰、贊揚他每次取得的進步、偶爾偷偷的陪他做一些平時老人禁止的事情(吃雪糕、喝奶茶等)。慢慢的發現小孩跟自己越來越親近,家里的歡聲笑語多了些,大吼大叫和哭哭鬧鬧少了些,父子關系融洽后,再去跟兒子溝通,明顯感覺他更能聽得進去。
在沒讀到這本書之前,錯誤的把兒子當成了一個成年人,忽略了他作為孩童的天性,認為很多道理、事情他應該理解或父母教導一遍以后理應會去執行,急于求成的想把他塑造成自己眼中的理想型,沒有換位到孩子的心理和認知水平上,從而導致教育目標的南轅北轍。了解孩子的性格與心理,把他當作小朋友看,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獲。
二、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欲正人者先正己,父母作為孩子的最好的導師,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古時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雖然這句話有點過分的夸大了原生家庭的作用,但無可厚非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及優秀自律的父母,未來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幾率更大。而且我們的孩子都特別的好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他學習的榜樣。
雖然我們常常教育自己的小孩子要懂禮貌、愛學習、勤勞、講衛生、尊老愛幼、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但作為家長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上述的哪些品質是我們也能身體力行做到的,有些父母(當然也會包括我)一邊教育孩子要早睡早起,一邊自己卻玩手機到深夜,結果早上上班遲到;一邊訓斥孩子沒條理不講衛生,一邊自己東西到處放、家里亂糟糟,;一邊罵孩子只知道玩不會學習,一邊自己工作業績很差、一個職業證書都不想考;一邊告誡孩子要不怕困難、勇往直前,一邊自己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畏縮不前。我們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常常有很荒謬的想法:“自己是完美的,是對的,所說的話都是為孩子好,孩子應該去遵行”等等,其實我們忘記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們整天以大道理去教育孩子,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卻表現的差強人意,不僅不會教育好我們的孩子養成好品行、好習慣,反而會給孩子造成父母言行不一致的壞印象,甚至對父母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是“說”而是“做”,如果我們想教育孩子好好學習,那平時在家我們就應該多看書;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條理講衛生,那我們就應該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凈凈;如果我們想讓孩子不怕困難、堅韌不拔,那我們自己在遇到難題的時候要表現出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用父母的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去積極的影響自己孩子,我們家長要擁有隨著孩子成長一同成長的決心。
三、多采用積極鼓勵而不是消極否定
我記得小時父母教育我的時候總是告誡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為了怕我驕傲,總喜歡采用消極的否定方式讓我時刻保持謙虛的狀態,所以長大后對待孩子也會有潛意識的否定習慣,更多的是關注到孩子不完美的地方,并希望他在自己的教導下得到改變,對于有風險的嘗試和探索也會經常說“不行”、“不可以”,總之對孩子的責備、否定多于鼓勵和贊賞。讀了這本書以后,開始反思這種否定的教育模式,正如鶴琴先生所言:“一般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比較的不大容易”,用消極命令的方式希望孩子接受并改變是很被動的,而且效果甚微,即使有效果也是迫于家長的威嚴和打罵,并不是出于孩子內心。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我應用這條原則的意外收獲。之前我特別怕陪孩子去玩拼圖,因為總感覺他拼圖的時候三心二意,吊兒郎當,然后很簡單的拼圖都拼不出來,過程中我也時常會用非常嚴厲,否定的話語去批評他,甚至有時生氣的時候會說他笨,漸漸的我感覺他也害怕在拼圖的時候,我陪在身旁。讀了這本書以后我開始嘗試改變,首先是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去注重最終是否完成拼圖這個結果,而是努力發現在這過程中,他所表現出來的優點,并在每完成一小部分就稱贊他,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和他一起分析解決,并鼓勵他、相信他最終一定能把所有的拼圖做完,等他真的拼完后就為他鼓掌歡呼,并給與一定的獎勵,漸漸的他從20塊、30塊、50塊到現在的拼63塊都毫無障礙,可謂是進步神速,而且我感覺是越獎勵他,他越喜歡拼圖;越喜歡拼圖注意力就越專注,就越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取得更好的成績自信心就越強,就能激發他更強的挑戰欲,這真是一個良性循環!
家庭教育既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又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雖然出版至今已有近百年,里邊的101條育兒原則,除了在衛生習慣上因為百年之后的物質生活飛躍已經基本上全部能做到,其他的原則及方法都非常值得我們家長去研究和實踐。知易行難、知行合一,今后更多的是將書中的原則落實到動行中,以正確的方式與方法去教育自己孩子,收獲家庭、孩子和自我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