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雞娃(雞娃教育例子)
最近留美學霸張一得自殺事件,在育兒圈的討論熱度經久不散。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在這之前,托福滿分、常青藤名校在讀、天才少年的名頭和學霸教育模式備受家長圈子膜拜。其學業造詣是大多數父母心中的殿堂級,但隨著這個年輕生命的消失,一切也都消失了。
單身父親傾其所有撫養孩子,卻最終以悲劇收尾,心痛唏噓。
都在說這場悲劇是因為張一得爸爸的教育方法論起了反作用,父愛如山,能壓垮人的那種。我們在這里絕不簡單粗暴地去做歸因假設,單純借由這個話題來聊聊健康的親子教育形態。
公開資料中描繪了這對父子關系中不妥當的部分。得爸三歲開始鍛煉孩子的寫作能力,要求孩子全英文和自己交流,說中文就不理他;讓9歲還不到的孩子挑戰獨自生活十天;用粉絲眾籌給兒子湊學費去讀昂貴的私立學校,讓兒子去有錢同學家玩順便收廢品……獨自帶娃的父親把兒子當成自己的全部,尖端全才是父親的執念,這種培養模式貫穿著張一得的成長始終。
他所有的成長軌跡都被記錄在案,高壓政策和激進的完美主義,或許讓他覺得家就像一堵密不透風的墻。
得爸的教育方式是很多父母的放大版,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擁躉。拋開這個事件,理性去細品現實里那些看似「潛能挖掘」的育兒模式,父母大多都是——
· 在子女身上投射太多期待,完全無視孩子們的承受力
· 因為個人情感缺失/受過挫折,把控制欲轉移到下一代身上,視其為延續自我的工具人
· 無法正視/不能容忍孩子的普通
但是哦,在極端家庭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永遠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存在對抗性。
這種對抗被不斷放大到極致后,子女會覺得要逃脫這種環境,也必須走極端。
《頂樓》第一季千老師和自己的父親,千老師和女兒之間的關系都可以印證這種說法。(第二季就更收不住地瘋了)
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來臨之際,悲劇就發生了。
健康的育兒觀,放下育兒焦慮,雖說由于大環境和家庭培養理念短期很難做到,但也真的是這屆父母要長期摸索和學習的功課。
也是很巧,這段時間正好在追熱播的《小謝爾頓》,同樣在講天才少年的成長,看謝耳朵和家人的相處模式,我會覺得特別舒服愉悅。
*《小謝爾頓》系列是《生活大爆炸》的衍生劇,相當于謝爾頓在親自講自己的童年溫情,我們可以把它當成獨立的家庭喜劇來看。家庭關系大背景是謝爾頓有個雙胞胎妹妹和一個哥哥,父母和姥姥是三兄妹成長路上的重要角色。
這部劇里有很多實操性很強的育兒智慧,陷入親子教育困頓期or走極端教育模式的父母真的值得一看。
#松弛但不松散的家庭環境#
本季故事是從謝爾頓準備進入大學(11歲天才兒童)開始。
熟悉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一家人的日常走捧腹又溫情的風格。他們好像總有應對新矛盾的魔力和勇氣,成員之間的相處有秩序卻不分高低。
看孩子們的外婆,就是個逗趣的生活家,隔了兩代人交流無障礙,思想前衛,談戀愛泡吧,完全是個娛樂生活豐富的樂天派。
還是個金句輸出家,教育謝耳朵的時候很講究方法。
而謝耳朵的父母,掛在嘴邊的話是三個孩子每天都是福報。有感于這家子的家庭氣氛,沒有所謂的高壓線,大家都很松弛。
傳統老父親和女兒的關系總是隔層紗,但這里不一樣,女兒可以和父親交流任何話題,并尋求幫助,這一段老喬治的反應特別滑稽~
媽媽瑪麗對三個孩子也喜歡瞎操心,尤其對謝爾頓到了小溺愛的程度,她也會有自己的小控制欲,比如她擔心謝爾頓不能自理,一直幫他操辦一切。
但好在她不是那種老派固執的母親,不會油鹽不進,覺得自己才是政治正確。
當媽這件事是個學習的過程,當謝爾頓抗議她的過度關注時,她會跑去和自己媽媽討論,是不是要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個人訴求。我會覺得這媽很有產品經理的潛質,她看似在做主導,但時刻也不忘把握家庭成員的需求。
女兒米希想參加舞會,她第一時間拒絕。
我以為這個事就沒得談了,但她沖動拒絕之后又反思,正當女兒打算翻墻去嗨的時候,她放低姿態在門外答應了女兒的請求,同時又很有策略:出去嗨,你應該會懂規矩的。
完全閹割孩子的興趣領域和娛樂活動都不是明智的選擇。我一個當媽的朋友,她兒子喜歡編程,但因為怕影響學習,完全不讓他碰,覺得不務正業。結果孩子小小年紀撒謊游刃有余,偷拿電腦玩。事實上,編程又有什么壞心思呢,很多中學已經把這種比賽當優錄加分項目了。
這不許那不許,這壓迫那壓迫,高壓政策下,會催生出一個完美主義,害怕忤逆長輩意愿的孩子,時間長了后果其實很可怕,被嚴控行動的孩子也有可能會爆發。
開放式教育,把家庭和諧的氛圍感做足,來源于三位長輩的共同努力。所以我們總能看到兄妹和和氣氣拌嘴、敢于在合理范圍內挑戰長輩的權威,沒有代際感和嚴格長幼秩序的交流對話,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父母、當孩子,像朋友那樣相處。
家庭氛圍是能幫一個孩子【組裝】自信的。
這種有「透氣感」的生活環境,實際上增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即便有小摩擦也會在愉快的氛圍中化解。
#兒女發展水平不一致,一碗水端平多難得#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要當好端水大師并不容易。
父母可以因為性別偏重于一個孩子,也可以本能地把關注給更優秀的那個孩子。
這部劇里謝耳朵是天才少年,9歲上高中,11歲進大學,其他兩個孩子都資質普通。但他的父母還是因材施教,不會做復制粘貼,要求每個孩子并駕齊驅,而是肯定每個孩子的優勢。
謝耳朵說自己會作為優秀畢業生致告別辭,妹妹米希說自己和一群孩子們合唱,瑪麗轉頭便對孩子們說:你們兩個同樣令人驕傲。
我覺得這種夸贊的話語,實操起來不難,很多二孩父母都可以試著跨出那一步,言語激勵其實很受用。
這對父母在平衡分配對孩子們的「愛」的前提下,對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母親常常挖掘小女兒的優點,不想讓她活在天才同胞的陰影之下,鼓勵式教育。
叛逆期的大兒子翹課,老喬治立馬拿出老父親的威嚴,不會讓他蒙混過關。
看到兒子態度惡劣,他也會情緒失控,疾言厲色。
這家子的生活運轉,永遠處于「動態平衡」之中。
三個孩子都被教育得不錯,難得的是,他們很少爭風吃醋,能夠愉快相處。
*快進入大學的謝耳朵陷入焦慮,妹妹很快get
很多時候下一代的相處矛盾,和上一代人不無關系。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職場上領導對同層級員工的態度,也能影響員工之間的相處和諧度。
而家庭成員的生活綁在一起,一碗水端平永遠是子女關系的潤滑劑。
#父母的價值輸出,是子女成長路上的風向標#
劇中謝耳朵父母的價值概念,對孩子們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同樣能作為父母修煉范本。
老喬治把父親這個角色扮演得讓人敬仰。
第一,他的金錢觀很健康。這個家子并非富人家庭,爸爸是橄欖球隊教練,媽媽是家庭主婦,基本上父親的收入支撐著家庭大部分支出。
但當孩子吐槽家里窮的時候,他立刻否認。
而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他又會跟著告訴大家,我們也沒有大富大貴,很多時候品格就是在父母的話語體系下塑造的。
現實中有些父母習慣反過來教育。有網友說自己家庭條件算不錯,但她從小接收的信號都是,窮得揭不開鍋,母親告訴她,你在窮困家庭,必須很懂事,不能有額外的訴求,于是她一直從小學自卑到高中,直到現在都缺少同齡人的那份自信。這樣的弊端就是敏感多疑如影隨形。
第二,這老爸在應該教育的時候從不缺位。現實中,父親總是在家庭教育中擔任一個半隱形的角色,又或者有像新聞里得爸這種無微不至款,卻忽略了正確的價值塑造對下一代的人格發展影響。
看老喬治,教育大兒子的時候簡明扼要:我們家的孩子從不放棄。
并且軟硬兼施:工作你還可以干一輩子,逃課不對,進球隊的那一刻就要承擔起責任。
對小兒子也是一樣,當謝耳朵對自己抱怨的時候,他會拿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
這位父親的價值態度非常明確:男人要剛強,立起來的flag不能倒。
這部劇里的父母更難得的一點是,「懂得尊重下一代的自我成長。」不會把兒女當成自己的全部,并對他們的個人選擇無條件支持。
所以三個孩子各自綻放個性,都很自由。
當母親覺得謝耳朵年紀太小,還不適合去大學,老喬治會說孩子那兒一定會大放異彩,應該支持。
瑪麗一開始也覺得要跟緊兒子,把支撐兒子當成生活的全部,但她讓我佩服的地方在于懂得進退。她想跟在兒子身邊,但對方提出不想被操控,她會適可而止。
劃重點梳理,這個家庭值得借鑒的以下幾個層面:
· 健康的金錢觀,杜絕了孩子們的敏感人格養成
· 尊重他們的選擇,鼓勵每個孩子自由發展
· 育兒精力投入,愛的濃淡配比適中,不會給子女造成負擔
相反,不懂得適可而止的操縱,把育兒當成產品研發,恰好切中了當下育兒焦慮的要害。
有人說上一代的家長們身上有過時代傷痕,這種痛感造就了,他們對適合下一代教養模式的認知空白。
就像受過苦受過累,經歷過人生挫折的父母,也會把他們所認同的復制到教育方式中,比如不快樂才是生活的常態、分數和名校本就是壓在孩子頭上的一座山等,又或者是不允許下一代成長中的失敗。
他們把孩子當成全部,關注他們成功與否,并且把這種成功限制在他們認知里的【成功】,實現了才能擁有好的生活。
發現了嗎,最后孩子是活成了他們早就「設定好的模子」里。
父母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了,一度引發各種育兒焦慮,大家都變得「雞娃」,但這屆父母越來越不會和孩子相處也是真的。“我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你,我把全部都給了你”,在子女身上投射過度期待,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很多【少年之殤】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畸形關系產生的原因在于,成長過程中父母仍然像最開始那樣事事干預,夸張的會跟隨到孩子成人。即便子女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強控制欲的父母并不在少數。(當然,不要用生命去【償還】極端教育,這代價未免太大。)
道理都懂,彼此獨立,彼此尊重才是最理想化的親子關系,那啥時候家庭教育能回歸常態?
高濃度、過負荷的愛也是一種精神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