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出生,到成人;從牙牙學語,到出口成章,歷經十余年。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從對父母唯命是從,到心生歧義;從百般依賴,到針鋒相對。這林林總總,都是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是每個人的心路歷程。而其中最另人無措、讓家長焦慮的應該是孩子的叛逆期了。
說到孩子的叛逆期,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態確立的標志。正是因為其自我意識形態的完善,才會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思想生成。而由于孩子所處的環境、生活的狀態與家長存在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必然會導致孩子生成的思想與家長的思想出現分歧。相應的,家長與孩子之間對于分歧的不同處理方式,引發的結果也就不盡相同:或者暴風驟雨、或者和風細雨,又或者針鋒相對,也或者是潤物無聲……而不論是以什么形態表現出來,都與家長的行為方式密不可分。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小馬乍行嫌路窄,都充分說明小生物思想的不成熟。人也是生物之一,同樣也有相應的表現,孩子的叛逆期表現,很多就是這樣的表現。如前所言,叛逆期就是孩子自我意識完善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有了個人想法,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而由于其閱歷所限,很多想法、認知還存在不確定性和不完善性。因此,做家長的,就會以“過來人”的思想,勸誡、警告孩子。殊不知,這些在家長看來是好意的行為,在孩子認為就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不尊重。在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左右下,怎可能不發生爭執和矛盾?因此,對于所謂孩子叛逆期,做家長的最好是:
當看到孩子出現與自己想法不一致時,旁敲側擊的、或是假借與他人的對話,說出自己的想法、認識,讓孩子知道,不與孩子正面“交鋒”;
當知道孩子因為持己見,出現錯誤時,不做“雪上加霜”的批評,只對事情做出分析,再對錯誤做出研判;
當孩子與家長發生爭執時,暫做回避,事后借助書面文字,與孩子交流,說出家長自己的看法、認識,同時指出孩子的想法可能存在的問題;
對于孩子可能發生的錯誤,如果預估不會產生嚴重后果,可嘗試按照孩子的意愿執行。當孩子碰壁或因此而出現不良結果后,再與孩子做分析、討論。
這里需要重點指出的是,做家長的,對孩子的言行,要有底線:即不可一味的放縱,任何事情都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也不可“以勢壓人”,認為自己是家長,就獨斷專行,不分青紅皂白,讓孩子完全聽命于自己。其中,借助書面文字交流,是個不錯的選擇。即避免了家長與孩子正面“交鋒”,又可以讓家長暢所欲言,把在孩子面前不愿流露的情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之所以建議家長如此,是因為,我們國人,對感情(尤其是對孩子的感情)過于含蓄,致使對方(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的愛。
圖源網,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