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日本教育的紀錄片(日本教育紀錄片之體悟)
最近看了日本綜藝節目《初遣》,太牛了。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你能想象嗎,這檔節目只拍2-7歲孩子出門買菜。從1991年以來,整整拍了30年了。
3000多個家庭參與過拍攝,而且完全是在小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真實地拍攝孩子人生第一次獨自完成一項“重要”任務的場景。
說是2-7歲,可由于孩子稍微大點就能捕捉到攝像頭的存在,為確保節目自然、原生態,參加節目的孩子年齡普遍低齡化,最小的只有1歲11個月,最大的也不過5歲3個月。
因節目時間持續夠久,最初參加節目的孩子如今早就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且又把孩子送到節目中來。
整個節目播放期間對日本教育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至于,初遣在日本成了一種教育文化。
下面,我們就隨著紀錄片,一起來揭開日本家庭教育的真相。

初看這個節目,真的覺得夠冷靜,夠克制,甚至有些殘忍。
比如,節目組會提前跟周邊街坊鄰居打好招呼,不是緊急情況不要幫助孩子。工作人員也會偽裝成當地居民,守在孩子們必經之路上,但也確保不跟孩子產生交集。
為了不引起孩子們的注意,攝制人員進行了各種角色扮演。
比如扮成帶著頭巾、路邊除草的大媽。

比如假扮成警衛人員在路邊站崗。

再或者假扮成買飲料的路人。

整個跟拍過程中,工作人員都不可以干預孩子們執行任務的過程,哪怕孩子走到街口突然發現不認識路。

若孩子走錯路了,那就跟著她走錯的路。

眼睜睜看著孩子手里的袋子磨破了,買好的東西掉路上了,也不提醒一聲。

孩子在路上摔跤了大哭,看得心疼死了,才2歲多點的寶寶呀,節目組就在旁邊靜靜看著她哭。

總之,節目的信條是:
完全自然地記錄下孩子最真實的人生第一次;要讓孩子自然地長大,讓他們自己面對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夠“狠”。

面對這么“殘忍”的事,孩子能不哭嗎?當然會哭。
其中有一個名叫浬愛的女孩,哭得次數最多,最惹人心疼,以至于成了這個節目最火的一個孩子。
浬愛只有三歲零兩個月,是個粉粉嫩嫩的小姑娘。

爸爸跟她說,母親節到了,給親愛的媽媽買束康乃馨怎么樣?順便去商店買菠菜、燉菜的材料以及蛋糕。
因為很想送花給媽媽,所以浬愛接下了任務。可是聽說真的要自己一個人出門,還是人生頭一回,三歲的小女孩退縮了。

爸爸為了安慰她,拿出了媽媽做的護身符,告訴她,帶上這個,就算是自己出門也不孤單了。

貼心的爸爸還給女兒兜里放了糖果。

然而,浬愛從接到任務開始就一直哭。每走兩步回一次頭,因為擔心爸爸離開了。
終于徹底看不見爸爸了,她放聲大哭起來。

一路上,浬愛時不時還會陷入到傷心情緒里。

終于,浬愛到達了目的地。可當售貨員阿姨問浬愛想買什么時,她居然答不上來。

好在,想了一會兒,還是想起來了。

買完菜,浬愛想起了爸爸給裝的糖果。因為覺得辛苦了,所以給自己一個獎勵吧?吃完后繼續下一個行程。看到這里我簡直萌化了!

店里的大媽則默默地目送著浬愛拎著菜,安全抵達下一站。

浬愛順利到達了花店,給媽媽挑選康乃馨。

當花店的阿姨問浬愛是不是一個人來的,浬愛再次淚崩。

或許是真的太不忍心,在浬愛買完花后,店員阿姨送浬愛到馬路對面的蛋糕店。

買完蛋糕,蛋糕店的阿姨又送浬愛回到馬路對面。

終于,小小的浬愛拖著踉蹌的步子,拿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回到家了!

一直守在原地的爸爸看到浬愛時,沒忍住哭了起來。

爸爸把女兒緊緊地擁入懷中,夸她“很可靠,了不起”。

接到小小的女兒第一次出門親自給自己買來的康乃馨,媽媽好開心!

當晚,爸爸還把浬愛采購的食材,做成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看一家人其樂融融,共享這頓看似普通卻又不尋常的晚餐,節目組的嘉賓和主持,一個個都忍不住淚目。

實不相瞞,我在這一段也看得眼淚嘩嘩的。
這個小孩,她打從出門起就在哭,然而她邁向目的地的腳步卻始終未曾停下過。
節目真切讓我們看到,長大是疼痛的,長大的每一步甚至都是艱難的,但同時在面對挑戰和困難之時,孩子內在的自我成長的力量,又是多么強大。

看節目全程,我都在思考,換成我家3歲的閨女,我敢讓她參加這樣的節目嗎?就算參加了,她能夠獨立完成任務嗎?我不知道。可是,節目里的這些孩子,他們都做到了。
關鍵每一個小小孩出門時,還有一堆任務在身,可這也沒能難倒他們。事實上,孩子們顯示出了驚人的獨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出門前,每一個孩子看起來好無助,好弱小,邁出家門的步伐也顯得猶疑。

真正踏上成長的旅程,卻顯得堅強、柔韌無比。

摔倒了,毫不猶豫地爬起來。

既然答應了媽媽“牽好妹妹的手”,那就絕對絕對不會松開。

最讓我意外的,是下面這個2歲8個月的小男孩。外頭下雨了, 所以他要撐著傘去給哥哥送飯。

進了室內,他發現別人的傘都整整齊齊地擺放在玄關處。
于是他也試著把撐開的傘直接往上掛,失敗了!但他很快觀察和思考了一下,學到了:得要先把傘收起來!

收起來后仍然掛不穩,怎么辦呢?他又觀察了一番,發現左手邊那里有個專門放傘的空間,直接把傘靠墻、豎著站那兒就好了。
成功!


其他小孩當然也都遇到過各種困難,但最后都通過自己的方式找到了解決方案。
有時看似饒了遠路,浪費了時間,但那卻是孩子扎扎實實得來的經驗和進步。
忍不住想起教育學家杜威的觀點:當我們不越俎代庖,而是給夠孩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自己去觀察、總結、提煉、比較,綜合,也許會產生難以置信的效果。
這個節目就是活生生的實證。
孩子們就是在大人不知道的地方長大的!

有些父母在看完節目后評價說:國內還敢讓小孩子獨立出門?我們辦不到呀!隨便一個人販子的新聞,都能把父母勸退了!
能理解中國父母的擔憂。
我們或許無法通過這樣的節目形式去鍛煉孩子,但節目理念卻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比如,節目將“2歲”設為年齡起點其實是有講究的。因為打從1歲半起,特別是2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自主的意愿就進入快速發展期了。
孩子需要在生活中體驗到“我可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回到家后,小男孩晴失對媽媽說,這一刻,簡直神清氣爽!因為完成任務,給了他人生第一次無法言說的滿足感。不止他,每個孩子都在任務結束后,感受到了這種滿足感和喜悅。)
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可以找機會輕輕“推”孩子一把。
比如,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力的工作任務,并充分信任他們。

比如,在每一個跟孩子分離的時刻(第一次斷奶,第一次離開家門,第一天入園,第一次分床……),果斷一點,稍微狠一點。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能獨立,是我們不相信他們可以獨立。
孩子獨自遇到困難能搞定嗎?真的能。
這個紀錄片用克制到近乎冷酷的方式告訴我們:
孩子們原本是自足的。在生命早期給夠孩子愛以后,就可以試著放手了。在沒有父母可以依賴的地方,孩子們總會找到自己的生存和解決之道。
去信任孩子吧,孩子一定會給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