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是什么(陳鶴琴內容)
“雙減”政策落地顯效。孩子的教育始終是家長最牽掛的事。這使我想起教育家陳鶴琴。前幾年,我常在華東醫院見到陳一鳴老先生。一次,我把陳鶴琴《家庭教育》一書帶給他看,他說父親的教育理念是親和與務實,常常把他作為試驗品,覺得好再去推廣。他在此書扉頁上題寫道:“這是我父親的舊著,希妥為珍藏。陳一鳴2010年1月”,那年,他已九十高齡。他子傳父業,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最后從上海宗教事務局副局長任上離休。那么, 就從這本《家庭教育》談起吧。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八月滬一版”,由華華書店印行。陳鶴琴在《自序》中寫道:“稍具知識而要教養小孩子的父母,大概都會覺得,小孩子實在是難教難養得很。我們知道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了一個基礎,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成了。所以我們還是要去教養我們小孩子的,著者不揣固陋,本個人之學識經驗,編集是書以供負教育子女之責者之參考”。這就是陳鶴琴寫作此書的動機。最后他說:“對于我的小兒一鳴、小女秀雅,我也是十分感謝的,他們不但給我一種試驗的機會,而且賜給我許多快樂。”
正如陳鶴琴的好友鄭宗海在《序》中所言:“蒐采具體的事實,運以淺鮮之文辭,可期家喻戶曉的,陳君之書要算第一本了。教育界人都知道本書作者陳君鶴琴很是喜歡研究兒童心理和幼稚教育。他到美國留學,回國后一年成了婚……他起初天天自己沐浴小孩,他一直將所發現的事分類記載下來,已十余本了……現在陳君把他數年的研究和實驗的所得,作有系統的敘述,我閱過之后,但覺珠璣滿幅……可以奉為范鑒。”
此書出版后的二十余年中,一直是一本長銷書,不斷再版印刷,讀者無數,仍不敷需用。
全書共分十五章,從兒童的心理、衛生習慣到游戲與玩物、怎樣做父母、怎樣教小孩子等,應有盡有包羅萬象。此書最大的特點就是舉示大量案例來闡述深奧的道理,深入淺出,又明白易懂。比如,在《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一節中,陳鶴琴寫道:“有許多小孩子在家里哭的原因雖則不一,但是不能到外面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種大原因,做父母的不揣摩他的原因,只一味地去說他去罵他,那真正冤枉極了。有一天,一鳴坐在搖籃哭個不停,他母親給他東西吃,他不要吃,給他東西玩,他也不要玩。后來我就抱他到門外去玩玩,他一到門外就不哭了,他仰起頭看看天的顏色,低下頭去看看草木的樣子,他就笑逐顏開了”。這就是滿足天然的童心童趣啊!在《應當教小孩子對待長者有禮貌》一節中,他舉例說:“一鳴兩歲三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坐在小凳子上,他祖母在他旁邊站著。我就立即對他說:拿把椅子給奶奶坐。他立刻就去拿了。這里固然給他練習動作,而且也是教他尊敬長輩的意思”。陳鶴琴教育兒童,真是細致入微,循循善誘。全書有觀點、有原則,更多的是舉例和討論。書后,他附了中外參考書四十四種,可見他博覽群書又結合實際。
陳鶴琴1892年出生于浙江上虞百官鎮,早年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后畢業于清華大學,留學美國,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后任南京高等師院、東南大學教授,后任南京師范大學校長。
長子陳一鳴1920年出生后,就被父親作為實驗與研究兒童心理的對象,進行連續跟蹤觀察并記錄研究。陳鶴琴還在南京開辦鼓樓幼稚園,與陶行知等創辦我國最早的兒童教育團體幼稚教育研究會,主編刊物《活教育》等,這一切,都在實踐和探索他關于兒童教育科學化、中國化的積極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