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培養存在誤區)
子不教,誰之過
在聽翁老師育兒時光中,講過這么一個故事:在火車站的一個面館,看到一對夫妻和一個4.5歲的孩子在吃面,孩子不要吃了,要玩手機,媽媽不讓,媽媽有事情在用手機也很緊急,于是讓孩子等會兒,孩子就哭了,媽媽就讓孩子找爸爸,孩子沒去,爸爸也不吭聲。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媽媽對爸爸說:你先幫我管下孩子,我有事。
爸爸說:孩子都被你教成這樣了,我怎么管?
媽媽說:那你為什么不帶,孩子不好能怪我嗎?
最后吵架升級,爸爸把孩子好好兇了一頓,媽媽很傷心,爸爸很無奈,孩子很無辜。
孩子不好?誰的錯?是不是誰帶誰的錯?當然不是!
不過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我們為什么要生孩子?是傳宗接代?是養兒防老?是光宗耀祖?
如果是傳宗接代,那是動物的屬性,生下來已經完成,好不好無所謂,誰都沒有責任,讓孩子自己成長,長成什么樣,都沒關系,誰都沒錯!
如果是養兒防老,生孩子是工具,對他好是為了將來他對你好,這是一種交易,帶著這樣的功利之心教育孩子,你自然而然的想要控制孩子,讓孩子將來聽你的,以后他好了,你老了,你還能讓他好好對你!而孩子呢,誰帶他,他將來就對誰好!
如果是光宗耀祖:你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按照你的意愿成長,希望他能完成你沒能完成的心愿,那時候,你會因此而驕傲,但這種教育同樣也是自私的教育,讓孩子成為滿足你自身愿望的工具,而不是孩子本身想成為的人。
看著孩子的很多問題,很痛心,十月懷胎生孩子不容易,如果家庭環境不好父母教育不當,老師教導不利,孩子就可能成為對家庭對社會無用之人,乃至危害社會和他人安全,所以孩子的成長關系著父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在我們看來,孩子教不好,責任最大的是父母,其次是老師,最后是社會。
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
家庭教育的三個誤區:
1、 用心就能教好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如果只是用心就行,當老師誰都會了,就不需要讀什么教育學,心理學。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你為孩子做了什么?能不能幫孩子在上學前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好的學習能力,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學校的教育?教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是一定要學習的!
2、 不懂就不教
孩子會自己長大,放養不等于不管!不管不教,這是一種不負責任,還有一種是老人帶,帶的好也就算了,帶不好,怪誰?怪老人嗎?他們把你們帶大,還有任務要幫你們帶孩子嗎?都知道隔代教育是個多么大的問題。
3、孩子沒什么不好
世界上怎能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但如果我們不愿意承認孩子又怎能成長?
真心的希望,我們每個家長都能懂得科學育兒理念,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教育好。
科學育兒
育兒中家長正確打開方式
1,0-3周歲
以媽媽教育為主,爸爸為輔,這個階段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必須注重充分高質量的陪伴。
有時間多陪孩子,多跟孩子互動交流。這種陪伴,切記,有兩種嚴重不對的陪伴。
一是,我們做自己的事情,孩子玩玩具,我們玩手機孩子看電視,這種沒有交流的方式,不叫陪伴。
這種陪伴會造成孩子孤獨感、慢慢自我封閉自己玩自己的。
二是,孩子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也不叫高質量的陪伴。
這種陪伴,你過于給出,會造成孩子習慣性依賴,他要做什么事情必須得先跟你講,慢慢地就形成了對父母的過分依賴,導致父母就成了孩子的工具,離開父母孩子什么都干不了。
所以為什么有的媽媽說,每天都陪孩子了,孩子還是離不開我,只有充分的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安全感,跟你說“再見”。
只有媽媽的輕聲細語的陪伴,細心呵護喂養,無微不至的照顧,爸爸的寬闊胸膛,有力臂彎,這種才是建立安全感的方式。
記住每一次欣賞的眼光,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能幫孩子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心里健康的表現,是未來孩子在社會上立足最重要的一步。
2,3-6周歲
這個階段以父母教育為主,老師為輔,3-6歲是自我意識形成,有了自己想法,既要尊重孩子的個人想法又要幫助制定規則。如果你覺得孩子有自己想法了,那讓孩子隨便玩吧,可不可以?如果你只是隨便讓孩子去玩,那么孩子有可能從隨性變成任性,完全沒有規則想干嘛就干嘛。
所以在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做,但是在遵循三不傷害原則的前提下:“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不干涉,不幫忙,不替代,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想象的空間,開發孩子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又要幫孩子遵守必要的規則,“愛而不寵,定而不讓”,說到做到,堅定平和。你要相信,這時候你對孩子的狠心,孩子將來會讓你更放心,更省心。
這個階段要主動和老師隨時保持溝通,隨時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父母和老師共同把孩子培養成為自信自理自律自主的孩子。
3-6周歲是很重要的階段,是孩子上小學之前最重要的關口,在這個時期不僅要幫助孩子建立一些規則,還要幫助孩子樹立一些自信心,同時也要幫助孩子鍛煉一些能力,才能夠正確的讓孩子進入小學,順利的過度。
3,8歲—正式工作
孩子上學了,高中以前都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因為學校就等同于一個小的社會,它不僅在教你的孩子學知識,同時更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在這個階段注重的是孩子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在孩子心理健康的同時再去關注孩子的成績,心理狀態好的孩子,成績自然不會差。
18歲之后,孩子進入大學,大學畢業了,到正式工作,這個階段實際是在銜接社會,從一個自然屬性的人,慢慢成為社會屬性的人,到真正融入社會的人,以教育為主,學校教育為輔,家庭教育就變得很弱了,讀大學了,有了很多社會團體活動,孩子以前積累的這些價值觀要在社會上運用,實踐,打磨,調整,才讓孩子真正成為正直,善良,謙卑,能擔當的社會人。
等到孩子工作后,他就正式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人,有自己的獨立的想法,獨立的經濟基礎,獨立的人際交往,未來要結婚,生孩子,組建自己的家庭,到此為止,我們完成了為孩子所做的事。
希望到這個時候,孩子會因有你這樣的爸爸媽媽而驕傲,父母會因為孩子的快樂而幸福的,如果這樣子,恭喜你,你為孩子,為自己,為社會做了一件最偉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