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有一技之長(如何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
臺灣著名國學大師曾仕強函谷關主講老子《道德經》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全文共2700字,深度閱讀需9分鐘,受益終生|
現在,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溺愛孩子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
父母,尤其是祖父母,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包辦一切的不在少數,導致孩子本來應該會的生活技能都沒有學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一些生活技能是必須要自己學會的,比如刷牙、系鞋帶、洗衣服、待客、保護自己等。
然而,現在大多數父母除了溺愛,還急功近利,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于是拼命地讓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的專項技能,而忽略了最基礎的生活技能。
有的孩子身懷各種絕技,隨隨便便就能羅列出四五個特長。
可是小學都快畢業了連一雙襪子都洗不干凈,這對孩子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那么,生活技能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這么重要,又該如何培養呢?
1
為什么一定要培養生活技能
人活在世界上,什么東西最重要?說來說去,生活最重要。
生活需要某些技能,才能夠生活得安全而自在。
可惜我們現在過分重視事業和金錢,而忽略了生活;過分重視專業技能,而嚴重忽略了生活的基本能力。
我們很容易發現現代人雖然有豐富的知識,但是缺乏生活的能力。
所以,父母最好明白,管教孩子,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正確的生活技能開始。
一般人總認為一技之長指的是就業所需要的技能,經常忽略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才是終其一生都需要擁有的一技之長。
缺乏生活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上遭遇不便或產生困難,不但會受到他人的嘲笑,也會影響到今后生活的質量。
中國教育科學院曾對全國兩萬個小學生家庭展開過一項調查。
調查顯示,被父母鼓勵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二十七倍。
所以,穿衣、吃飯、收拾玩具,保持房間整潔等,這些很多父母眼中的生活小事,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2
生活技能從什么時候開始培養
那么,從什么時候開始就要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呢?答案是三歲。
三歲以前的孩子,學會爬和走以后,一定會翻箱倒柜把家里的東西搞得一團亂,這個時期基本無從教起。父母只能等他睡著以后,把翻亂的東西整理好。
三歲以后的孩子,便應該開始生活能力的訓練,最基本的是在衣和住方面做到整潔,在食和行方面做得安全和合適。
下面,具體說下一下關于“整潔”“安全”和“合適”。
- 整潔。
教育孩子物有定位是最省事的方法,要養成自己的圖書、玩具擺得整整齊齊的習慣。要玩可以,玩完了一定物歸原位,不能一走了事。
上學以后,每天晚上一定要把書包整理好才去睡覺,不然一早起來到處找不見,去學校也丟三落四,別人就會看笑話。
有些孩子都上小學了,還不會大小便,衣服弄得很臟,這是父母的責任。
- 安全。
安全第一,這是父母必須緊緊掌握的原則。特別是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更應把家里布置成安全的場所,讓孩子在安全的范圍內進行探索嘗試,是父母必須盡的責任。
讓孩子明白不安全的事情不要輕易去冒險,也是教導孩子的重點。
把玩具交給孩子的時候,務必把正確的使用方法反復示范,細心引導。如果孩子做得好,就適時加以贊美,以加深孩子的印象,促進養成習慣。
- 合適。
隨時隨地根據孩子的年齡、程度、家庭背景,做出合理的調整,即為合適。不是說什么都要給孩子最好的,或者別人有的東西,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有。
別人都有,自己未必要有;自己所有的,別人不一定會有。
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合理的,為什么要處處和別人相同,樣樣與別人一樣呢?有些不同,更加有趣。
人的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父母必須考慮自己的條件,以免養成孩子追求舒適, 攀比物質的生活習慣。
3
要會“用”孩子 ,并反復加強訓練
除了讓孩子去做,家長還要會“用”孩子,這樣孩子就會越做越輕松,心情愉快,在生活技能的培養上不費力,水到渠成。
會“用”孩子的父母會收獲不一樣的教育成果。
可能大多數父母不會這么做,很多事情認為孩子不會,做起來純粹添亂,你不讓孩子做,怎么知道他不會?
誰都有第一次,誰會一次就做好呢?父母必須給孩子提供不斷鍛煉的機會,并且給予鼓勵和肯定。
有的家長不舍得“用”孩子,得少為足,不利于孩子長期發展。
很多家長寵愛孩子,結果寵到上大學了,還不會自己煮飯、收拾房間。
習慣的培養一定要趁早,孩子小時候都非常愿意自己做一些事情,也愿意幫父母,但是長大后就不一定喜歡干了。
比如孩子上小學后,每天做很多作業,父母往往不舍得再讓孩子干這干那。
結果,有時候一喊孩子做點事,孩子就不愿意做了。
這和父母有很大關系,除了讓孩子學會基礎生活技能,還需要督導孩子養成習慣。
當然,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反復練習與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需要花一些時間和耐心來訓練孩子這些基本的技能,不要嫌麻煩。
訓練的過程中,也不要因為孩子總是做不到位而惱怒。孩子在不斷重復的練習中,總會學到正規的方法。
在運用中還能得到自己內心的成就感,從而提升自信心。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也學會照顧自己。
其實,孩子的生活中,很多事都需要具體明確的訓練。
當然,孩子也能夠通過觀察學習,但只有實際動手去操作和訓練,才能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的要領。
比如孩子需要通過訓練學習穿衣服、綁鞋帶、吃飯、洗澡、過馬路,再大一點還要通過訓練學習做家務。
這些不是一次兩次的訓練,更不能沒做好就用懲罰的方式。
花時間訓練孩子的生活技能,應該成為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常規內容。
4
游戲是最佳的培養方式
練習生活技能,最要緊的是讓孩子從做當中去提升認知并學習。
其實對小孩來講,游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而且他一定感興趣。
可是有些父母常常認為游戲是浪費時間,從而逼著孩子從小去學英語、音樂、舞蹈,這是剝奪孩子童年的快樂。
天才的小孩其實很可憐,越早被發現是天才越可憐。
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很容易提升親子關系和家庭幸福感,讓孩子有家庭責任。
如果孩子完成了某一項生活技能的學習,得到大人的鼓勵和表揚,就會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下次,孩子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耐心,長大后就不畏懼挑戰,勇于嘗試。
游戲時間通常是教孩子學習新技能的理想時間,也是最易讓孩子接受的方式,讓學習技能成為游戲中的一部分。
玩具店里有很多可以作為輔助訓練的物品,家長也可以DIY。
比如用幾個大扣子加上舊衣服上剪下來的扣眼,就能幫孩子學習扣扣子;在硬紙板上畫鞋子,打幾個洞,就可以教孩子穿鞋帶、綁鞋帶。
如果孩子還能親自參與道具的制作,他們就會更感興趣,父母也可以借此引導孩子的智能發展,提升其創造力。
教孩子的餐桌禮儀可以通過玩偶和生日party來進行,讓“介紹和歡迎客人”成為聚會中的一個環節;火車、汽車上應有的禮儀,也可以通過坐車的游戲來教導孩子。
在游戲中進行角色扮演是極好的訓練方式,孩子們會愛上這種游戲,生活技能也在游戲中被訓練了。
方法千千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技能,為他未來的幸福生活打好基礎。
現實也告訴我們,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是生活需要,更是教育需要。這種需要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
父母只有為孩子從小打好生活技能的基礎,孩子獨立生活的意識以及能力才會隨著年齡增長持續被強化。
孩子的生活能力強,生存能力就強,將來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也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