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家庭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家庭教育體現著家庭群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大家好,我是笑雪,我有一個七歲的兒子。隨著我家兒子一天天長大,我的文章重心也由嬰幼兒養育轉變為家庭教育方面,我一邊學習思考一邊在兒子身上實踐,同時總結成文章,與各位家長共同學習成長。
最近在讀陳鶴琴教授的《家庭教育》一書,(此書已被收錄于“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讀完之后,發現有很多值得與大家分享的地方,今天就來講講陳鶴琴教授講的七條兒童心理特征,了解之后,相信家長們會更懂孩子的心理,在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加得心應手。
█ 特征1:小孩子是好游戲的。
陳鶴琴先生認為,“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strong>確實,小孩子每天都是生機勃勃、一刻不停地,從幾個月大開始,無不動來動去,看見東西就要抓,抓了還要往嘴里放;尚且不會走路,小腿就喜歡踢來踢去、蹬來蹬去;等到再大一些,家里簡直就別想有片刻的安寧。
針對這一條特性,我們做父母的的應該帶孩子有充分的游戲與運動,因為“多運動、多強健;多游戲,多快樂。”
█ 特征2:小孩子是好模仿的。
好模仿,就是善于模仿的意思。孩子不但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也會模仿大人的言語舉動,所以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則、時時謹慎,才能給孩子樹立榜樣的力量,給予孩子積極向上的模仿。
同理,孩子不但善于模仿大人,有時同齡孩子的語言舉止他也很快就學會了。就像我們家從來沒有人說罵人的臟話,但是我兒子上了一年級后,有一天回來就說了罵人的話,我們分析這就是跟著同學學的,至于同班的小學生是跟誰學的,我覺得與他的父母不無干系。
█ 特征3:小孩子是好奇的。
小孩子的好奇心是生來就有得,幾個月大還在吃奶的小娃娃,聽到動靜,顧不上吃奶都要扭過頭去看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甚至走到哪里小手摸到哪里,我兒子就是這樣,對什么都好奇,都想自己動手去試試。
而且小孩子不光是自己去動手摸,凡是他不懂的事物,都會向父母各種提問,這也是好奇的一種表現。
柏拉圖說,“好奇者,知識之門。”孩子的好奇心是他了解世界、習得技能、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
█ 特征4:小孩子是喜歡成功的。
小孩子做事,也是喜歡成功的,因為成功可以帶來成就感,不但自己的信心滿滿,還可以獲得大人的表揚,而表揚又會正向激勵孩子更加自信,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針對這個特性,我們就要注意給孩子布置的任務不要太難,否則孩子做不到,就難以有成就感,甚至還會灰心喪氣,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例如有一次我讓兒子去洗他自己弄臟的褲子(那時候他六歲),他怎么也沖不干凈,最后都哭了。其實我應該先讓他從洗自己的襪子開始,洗一雙襪子要比洗一條褲子能夠容易建立起自信。
█ 特征5:小孩子是喜歡野外生活的。
小寶寶如果哭了,但是抱起來去外面走一走,多半會停止哭鬧。我兒子都七歲了也是一樣,每天不下樓轉轉,他在家里就“憋得難受”。不僅僅我兒子喜歡到外面玩,我想普通兒童大都是如此吧,喜歡在戶外跑來跑去,野草、小花、小貓咪、小石子等,無一不是他們的玩具。
陳鶴琴先生講,“要知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中求的,也應在天然界得到。我們在書本中看死的標本、死的山水,應當去野外看活的動物,采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strong>
孩子聽過的可能會忘記,看到的也許會記住,但是做過的能理解,自己發現的才能真正掌握。蕾切爾·卡森曾說過:“我真的相信,對于孩童和教導他們的父母來說,遠為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感受。”
█ 特征6:小孩子是樂群的。
樂群,就是喜歡跟同伴一起玩的意思。哪怕是小寶寶,當他一個人待著時也會無聊哭鬧,但一看見有人來就不哭了。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就更喜歡找同齡人成群結隊地游玩了,所以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去戶外玩,讓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開開心心玩。
█ 特征7:小孩子是喜歡稱贊的。
兩三歲的小孩子就已經知道“好話好聽”了,喜歡聽夸獎他的話、稱贊他的話,大孩子也是如此。我兒子練字,每次我都努力找出幾個相對不錯的給畫上“星星”,他就表現得很開心,下次會更用心寫。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色時,大人要多多表揚他,因為表揚對孩子帶來的影響,遠遠大過犯錯后的批評和指責。
看來,家庭教育也是講究方法技巧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這些心理特征,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更好地與孩子相處。